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是什么心理病?
这是大众的心理,就是平常说的爱面子,活着是为别人而活。生活中经常会有此种心理,造成的从众心理。比如,网络事件一经报道,评论者众,本身自己初始的现点,在观看别人的评论后,特别是尖锐的评论后,停止了想喷的嘴。这叫保护也好,在意也好,总之是怕伤害。老婆去参加一普通朋友母亲的葬礼,在家计划200元够了的礼钱,结果和另一熟人一起去,别人利索拿了300,自己也随多加了100元,不落别人,自然心中也有微词,又不是攀比,表示尊重就可以了,干吗一个比一个多?是的,现在的红白事,人情往来,为何越来越重?多是金钱惹的祸,有钱的通过钱来炫富,来显示关系的厚重,这可苦了家庭情况不太好的人了,给少礼钱怕别人说的心里。使之宁肯克苦自己,也不能输了面子。事实上,就是势利环境造成的,疲于面子的维护。母亲一农民,曾说,在农村,你有钱,别人就嫉妒你,你没钱别人就看不起你。这就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人总是活的这么不潇洒,为别人而活的大众心里。
很自卑的心理病,这种人大多数缺少关爱,没有安全感,想被人认可,所以才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这种性格的形成于成长环境经历有关,不太容易克服,只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减轻,但大多数时候还是会表现出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愿意被大家认同,这样才会有安全感。
先要认识看法,1.对客观事物所抱的见解、观点2.意见看问题的方式方法。
在意:留意,放在心上。
「你在意什么,什么就会折磨你」
这张图能清楚的告诉你,在意别人看法的结果是什么?你是俩个骑?还是一个人骑?还是都不骑?四种意见都是别人的看法。这里要问第一个为什么?我们俩骑驴跟评价的这俩人有关系吗?1.没有。既然没有为什么要改变自己的主意呢?缺乏认知,怕人笑话。自己要作的事情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2.我们作事情是干什么的?是专为别人评价而作呢?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是为什么不停的改变主意?缺乏自信,怀疑自己,是自卑心理作崇。3.在此事件中别人的评价是否正确?自己失去判断力,畏首畏尾、犹豫徘徊、
此事中几种评价根本没有评价标准。作事,为什么根据评价而行动呢?改变这种心理,1,看到自己,2认识自己3.接纳自己。
走自己的路,任凭人家去说吧。林语堂先生说”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里当配角”。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 提出了人格及其变化理论,也称“自我理论”。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实现个体人格完整性的天生倾向和动力。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渐把“自我”一分为二,即“自我”和“自我概念”。
“自我”指的是一个人真实的自我,是客观存在的,而“自我概念”则是指一个人对他自己经验和体验的知觉和评价,通俗的说,就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主观看法。
“自我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婴幼儿开始并无自我,与世界浑然一体,在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个体与他人的交往,特别是与重要人物的交往,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罗杰斯使用“价值条件”,这个术语来描述父母或重要他人,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方式。
他认为,人在童年期强烈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与重要他人的爱和关注。但是,父母所给予的爱和关注并不都是无条件的。当父母的爱和关注是有条件的时候,如果儿童表现出某种父母认可的行为方式,就会得到这种爱或关注;如果出现其他的行为方式,就得不到这种爱和关注。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儿童就会按照父母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定义。
例如,一个孩子中午不想午休,(睡觉),他并不瞌睡,就是想打一会儿游戏,孩子觉得这样很开心。
可妈妈一定要让他午休(睡觉),
现在有的孩子体会不到大人的良苦用心,说的越多逆反心理越重,怎么办?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首先很明确现在的孩子大都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小没有吃过苦,自然体会不到大人的良苦用心!虽然不知道你的孩子多大,但肯定是处于叛逆期,所以大人说多了,就会出现逆反心理,说的越多,逆反心会越重!这时候大人应该学会谨慎处理,不要适得其反!
第一点,这个时候孩子大都比较敏感,有时候,容易受到一些环境和人的影响,对一些人和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大人应该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要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具体分析,帮孩子解决,并不是埋怨,打骂,也不是盲目听从,来让孩子听自己的话!
第二,家长要以身作则,说教不是只改变不行动,要身体力行,给孩子做一个好表率.也不要总在孩子耳边讲一些自己多么多么辛苦,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之类的话,这样孩子会不耐烦!可以问问孩子在学校的趣事,增加亲子关系!
最后一点就是家长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没有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可以让他适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能体会父母的不容易,那都是从小吃过苦的,自然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标签: 管理心理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