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家乡农村哪些地方的变化,对你深有感触?
让我深有感触的就是近些年农村的水泥路。
这些年来我国农村道路最大的变化是原来的坑洼和坑洼变成了光滑的水泥砼路面。村村通过水泥路,交通更便利。农民的出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短短几年的变化可以称之为惊天动地。
2002年,中国农村道路里程为200万15.6万公里;在2006年,这个数字攀升至300万26000公里。
几年来,国家重建农村道路87万公里,其中道路建设58年来,建成53年来,建成沥青(水泥)路面两倍的道路为58万公里,人民共和国。
同时,全国交通系统4年投入60亿元,建设9040个农村客运站和14.7万个停车位,全国建设村的总体客运能力由76.7%提高到83.2%。在公交车开通的地区,运力结构进一步改善,班轮密度进一步提高,客运网络进一步优化,安全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出行正从“走路”发展到“走出去”,新农村建设也走上了“快车道”。
农村道路的大发展首先来自国家“三农”政策的支持。十六大首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004年至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四个中央一号文件,指导“三农”工作有所改善和加强,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高含金量“已被引入。
交通运输部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 2003年,交通运输部党组提出了“修路乡服务,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柏油路和水泥路”,并启动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6年,交通运输部党委提出要搞好“三个服务”,就是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安全方便的旅行。 经国务院批准,2006年农村公路建设“十一五”,“五十亿元工程”正式启动。按照规划,“十一五”中国将重组新农村公路一百二十万公里,通过沥青(水泥)路解决7530个乡镇,89970建设村公路问题,全国基本实现全部乡镇(城镇)沥青(水泥)路,东部和中部地区具备建成的沥青(水)泥泞路村的条件,西部地区基本实施所有有条件的乡村道路,提供了较强的交通保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
今年以来,交通部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道路的投入。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村道路投资5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1%。各地也出台扶持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据统计,1 - 5月,全国共修建农村道路4.87万公里,分别完成290户和4512户,645个村和9983个村建成。自党的十六大政策,中国农村公路建设投资,里程快速增长以及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以来,农村公路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这是农村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农民出行条件最大化的时期。
变化最大的是环境好,处处青山绿水。乡村道路硬化,干净整洁。两旁行道绿树盈盈,错落有序。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互相帮助风气良好。遇到有难处,不论是作物病害,还是科学技术方面,如农药配比,植物病害等,都会倾心帮助,耐心解释。直到大家都心服口服。彻底解决了问题!
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希望自己的家乡快速大力发展,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
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已经多年,由于对乡村振兴的关心,自己所学的专业就是乡村振兴,我的家乡,哺育了我几十年的地方,好多年过去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怎么样了,哪些变化对我深有感触呢?
乡村的没落,是城市化的必然。
乡村的振兴,是逆城市化的结果。
农民,农业,农村,谓之三农。而如何防止农民在乡村的没落与振兴过程中缺位或者被边缘化才是乡村发展所需要小心和重视的核心。
环境:我记忆中家乡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然而最近几年真的令我大失所望,生活污水任意倾倒,到处都是农药残留,白色污染,生活垃圾到处扔,我深刻理解了国家2019一号文件中关于乡村环境治理的指示,成果十分明显,今年环境大有改善。
人口:因为我们村是农业大村,所以说人口流失方面还算好,临近的几个村很多土地荒芜,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空心村化特别严重。
习俗:传统习俗基本上被摧残殆尽,但新的文化建设又有点滞后,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例如赌博等等。
领里关系:我记忆中的家乡领里关系和睦,大家互帮互助,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家勾心斗角,嫉妒和虚荣心特别强,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愿深深地祈祷,愿家乡的明天更富庶,更美好!这仿佛成为我又一个新的家乡的梦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80后,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变化,农村面貌天翻地覆,农民生活日新月异,感触颇深:
1、家乡农村吃的变化。我家深居农村,黄河滩区,儿时记忆中,洪水泛滥,三年两涝,父母整日为吃发愁。粮食产量低(那时亩产200斤左右,现在亩产1200斤很正常。),还要交公粮,经常今年收获的粮食,吃不到下一年收获季,总是一天仅吃两顿饭,有时买盐的钱都没有,“窝窝头蘸香油”那是人间美味。儿时总盼着过年吃上白面馒头吃块肉,现在天天像过年,顿顿有肉吃。
2、家乡农村穿的变化。我家兄妹多,过春节做件衣服,总是老大穿过老二穿,老二穿过老三穿。“补丁衣服烂裆裤,谁不穿谁家富”那是儿时的顺口溜,穿补丁衣服那是谁也逃脱不了的。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上早自习,由于村里还没有扯电,手电筒也没有,家里只有两盏煤油灯,我仅有的一双漏脚趾甲的千层底鞋找不到了,只能光着脚踏着霜雪去上学,而今衣服鞋子天天换,天天新。
3、家乡农村住的变化。儿时家里生活拮据,父母无处打工,年年入不敷出。家里没有院墙,堂屋是里生外熟(房子里面是土坯,外面是砖块砌成)的低爬屋,厨房是茅草屋,外面刮风屋里也在刮,外面下雨屋里也在下。记得有一年夏季,雨水过大,堂屋住房歪斜,父亲也只能用树桩顶着以暂居。而今住的是小洋楼,装修的是天花板、地板砖,屋里冬暖夏凉。
4、家乡农村用的变化。农耕用的变化,牛耕田,马拉车,打场麦子一晌多,锄田上午锄到日偏西,下午锄到日照落,若是到了麦忙季,收麦打场一月多。而今旋耕耙、收割机,种上庄稼去的稀,若是到了麦忙季,又收又种一天齐。家居用的变化,煤油灯,手电筒,蜡烛看着都怪明,联系个人更是难,邮局接通电话一两天。而今电锅、电扇和电脑,手机、空调和冰箱一应俱全,生活简捷方便
5、家乡农村行的变化。农村出行的变化更是明显,70年代出行靠的是毛驴车,80年代出行靠的是自行车,90年代出行靠的是农用三轮车,2000后出行靠的是摩托车,2010后出行靠的是小轿车。
总之,从吃、穿、住、用、行可以看到,家乡农村变化真不小!
标签: 感受家乡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