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读后感,余华活着读后感免费

ysladmin 10 0

余华的《活着》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怎样引起大家的共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译本?

当代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残忍的苦难人生的生存图卷。阅读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心灵遭受苦难与死亡之旅的洗礼。这部小说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苦难与死亡的故事,是一个人在无法改变的苦难历程中,面临一次一次死亡而含笑活着的悲剧。

小说通过一个人活着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背景,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人不可自主和无法改变的悲剧命运。从小说主人公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蛮力,也看到了个人命运的不可抗拒,不管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福贵都无法撑控自己的命运。解放前他被抓丁,解放后他回到家乡,却面临着一个一个亲人的死亡,一次次白发人送黑发人,一次次经受着心灵被死亡摧残的煎熬。

福贵由一个富家公子哥,吃喝嫖赌,年少时享尽了富有和快乐,最后赌光了家产,而后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幸好妻子家珍一直抚养着两个孩子,以为可以过一段安心的日子了,结果,面临的却是一个个亲人的不断死亡。先是儿子因给县长夫人献血被救讨好县长的医生给活活地抽干血而死,后来女儿又因产后大出血而死亡,三个月后妻子家珍因病死亡,再后来女婿偏头二喜又在工地上发生事故,被两块石板夹死。全家人只剩下小外孙苦根跟着福贵。苦根是福贵这世上唯一的亲人,唯一能带给他心灵的安慰与欢乐,却不料在饥饿的日子里,福贵为了让苦根吃一顿饱饭,给他煮了很多黑豆,结果饥饿的苦根吃得太多而撑死了。几十年的人生活下来,只剩下了福贵一个人与一头牛在苟延残喘。

余华活着读后感,余华活着读后感免费-第1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小说中最温馨,最值得感动的是,正是福贵在经历了人生的多灾多难之后,与一头牛相依为命那段日子。他每天和牛说话,述说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不管人生多么残酷,都没有把福贵打倒,他顽强地活着,而且乐观地活着,快乐地活着,他没有把自己的苟延残喘定义为生存,而是坚持过着自己的一种生活,所以不管这生活是多么痛苦或者快乐,福贵都是在过着自己的一种生活。

生存和生活,一字之差,却显示着不同的意义。由生存而变为生活,福贵的人生得到 了升华。

活着是美好的,同时又是艰难的,正因为异常的艰难,活着才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小说中死亡的重复发生,既给人物心灵巨大打击,也带给读者出乎意料的强烈震撼,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

余华活着读后感,余华活着读后感免费-第2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因为余华的小说《活着》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与艺术感染力,才使这部作品在中外文学界得到广泛好评,不但获得多种国内外文学奖项,同时也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目前已知的有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荷兰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我觉得《活着》表达的是人类生存的艰难以及这种艰难中生命的韧性。

作品之所以引起共鸣,是因为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无可奈何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活着就是一种胜利,就是一种荣耀。

余华活着读后感,余华活着读后感免费-第3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在小说中以精心布置的形式使材料和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余华用类似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零度介入的方式来展现《活着》的悲剧美。作者可以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客观中立的叙事立场、温情深沉的情感基调在文本中的运用,使得《活着》成为余华的风格的转型标志。

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可能很少有人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白发人将黑发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死亡的重复发生,既给人物心灵巨大打击,也给读者出乎意料的震撼。余华家把重复发生的死亡事件镶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放大了“苦难”的广度和深度,使渺小而软弱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苦难”形成的力量悬殊,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命运感;同时,也放大了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使读者对活着的意义反而产生深刻的反思。

作品中死亡的重复发生,除了福贵的父亲、母亲、妻子家珍的死存在合理的因素,其他人物的死亡无不处于偶然:儿子友庆死于抽血过多,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最后福贵所有的亲人都一个个死去,只剩下他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相伴,并且是那样乐观豁达地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

小说通过这些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活着是痛苦的,活着也是幸福的。

生与死在亲情之间的微渺让人有道不出的感慨,或许我们所苦苦追寻的,随着时光变换,又会兜兜转转地回到我们的眼前。走好人生,需要多大的勇气。现代人能够承受多大的苦呢,病了、被领导指责了、跟爱人争吵了,自以为自己很惨,其实是自己太弱小,任何痛苦都无法承受。自以为自己很乐观,其实根本不懂什么叫乐观。

富贵为什么活的那么艰难?

余华敢于直面惨淡,是要有胆魄的。

为活而活,这是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的本能。

而人之所以为人,和动植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为活而活。

可富贵得出为活而活的人生哲理,把自己贬低为动植物,是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的。

人为什么活,和猪为什么活,要是得出的结论一样,那人和猪有什么区别。

现在的人和富贵的时代不一样了。

不必睁开眼就找吃的。

人被养的很肥很肥了,而且还会更肥。

人如果还是没意识到不该为活而活。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作品,讲述了少爷福贵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生活带给他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亲人离世的过程,告诉人们活着的深刻意义。

《活着》开篇老农福贵遇见了一位游客,并由此回想起自己的过去:原来的富家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后败光了家产。贫困之中,在为生病的母亲求医的路上,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再是被解放军俘虏,两年后才回到家中。当他回到家时,母亲已病逝,妻子独自一人抚养着在一次意外中变成哑巴的女儿和年幼的儿子。本以为这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谁能料到,这只是悲惨人生的开始。儿子、妻子、女儿都相继离世,唯一的孙子也因吃福贵给他煮的一锅豆子撑死了,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独自在田间唱歌。

《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这本来就是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然而,我们看到了福贵一次次用乐观的态度燃起生的希望,从不放弃,从不抱怨,这是福贵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有人评价《活着》:“活着的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意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当你读完这部小说时,你就会相信:一辈子的苦难不过如此,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读余华的《活着》,有什么感受?

读完余华的《活着》,合上这本书却轻抚着它的封面,眼观“活着”二字,内心还是泛起一些涟漪,可称之为“苦郁意难平”。

这本书起名极为质朴自然,就叫活着。人到底怎样才算活着?是一生追名逐利,终于实现了名利双收的愿望,至此走向人生巅峰?还是生对了家庭,一出生就生活条件优渥,实现了财务自由而放飞自我?还是穷极一生,都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最后甘愿接受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不,都不是!

从《活着》这本书中,我感悟到的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是以活着为基本目的而产生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诉求。

  文中的男主人公福贵,从一个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富贵儿子落魄成一个穷小子。尽管历经人生沧桑,他却只想活着,于是他就与生活做着不懈地抗争,努力让自己活着!我曾经看过对《活着》这本书主人公的一些评论,说实话有点诧异。一些人居然这么解读福贵,说他的后半生是处于麻木状态的苟活。对这种评论,我是不认同的。

《活着》小说读后,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到家这样久的书,今天得空全部看完。然后刚刚看到朋友你的这个问题!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或者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幸存,不过是旁人的评价罢了。

正如无问西东,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凡人,每个人,在这汹涌的人世间,渺小的自我要如何生存?最终不过真实罢了!

标签: 余华活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