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谐音,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有一辆车停在路边,挡住了去路。好几辆车都过不去了。
这时候从后面又来了一辆车,司机见堵车,就下来询问原因。
大家说前面横着一辆车,挡住了去路。
“噢,我去看看。”这个司机说完就走到了前面。
“哥们 ,怎么不走?大家都堵着呢!”
“就不走,你管的着吗?”对方一点也不友好。
后来的司机一听就起火了。“怎么这么霸道?”
“就霸道了!你看看老子的车牌”。
后来的司机一看:00544?噢!原来谐音是动动我试试。看明白了之后,他一笑,巧了,我的车牌正好治你!我的车牌是:44944!试试就试试!
于是,发动车子去了……
有趣的谐音:
1,河南话:你把它“豁”了,(倒了的意思),陕西话,听成你把它喝了。
2,甘肃话:小媳妇是一句骂人的话,甘肃人说,小西湖,南方人听成小媳妇。
3,川人将蚊帐钩叫:罩钩子,北方人听成照勾子,即用镜子照屁股之意。
4,普通话:勺勺是勺子的意思,川话,勺勺音为绳子之意。
5,川人:毛史是毛房之意,北方人,大多数人都听为毛师之意。
6,陕西关中话:把猪称为老老,在大多数北方人地区将妈妈的妈妈叫姥姥。
7,江苏话:灯拉熄个,是等一会儿意思,不是人们听到的,把灯关了。
8,陕西关中话:把蛇叫,“窜”,不是人们听到的乱窜的窜。
1.宋朝有个大臣叫樊若冰,赵匡胤一听“弱兵”,立刻联想到自己军队常打败仗,龙颜不悦,樊若冰立即改名“知古”。
2.清朝同治年间,有一个状元名叫王国均,皇亲国戚、满朝文武一听“亡国君”,都惊出一身冷汗,这还了得啊。于是王国均不但丢了状元,还从一甲被贬到三甲。
问题:关于谐音,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前言
谐音双关,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用谐音的名篇也传世不少,例如南朝民歌《西洲曲》,例如温庭筠的《南歌子词》,例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等。
今天说说苏轼的一首有趣的诗。
苏东坡文集中,有《席上代人赠别三首》:
凄音怨乱不成歌,纵使重来奈老何。泪眼无穷似梅雨,一番匀了一番多。
天上麒麟岂混尘,笼中翡翠不由身。那知昨夜香闺里,更有偷啼暗别人。
莲子劈开须见臆,楸枰著尽更无期。破衫却有重逢处,一饭何曾忘却时。
其中第三首有些故事:
莲子劈开须见臆,楸枰著尽更无期。破衫却有重逢处,一饭何曾忘却时。
这首诗有不同的版本,这是最没有意趣的一版,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看宋人的一个版本就知道了。
1. "河上"谐音"和尚"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玩文字游戏。
一次,和佛印在一起时,苏东坡看到河边有个狗在啃骨头,就想犯坏,调侃一下佛印,于是吟出一个上联让佛印对下联,上联是:狗啃河上骨。"河上"谐音"和尚",一语双关,想调侃下佛印。没想到佛印非常机敏,他把手中那把题有东坡诗的扇子抛入水中,然后对出了下联:水流东坡诗。"诗"谐音"尸",意思就是你骂我是狗,我就咒你死。
当然,这只是苏东坡和佛印两个好朋友在开玩笑,但是他们对出的这幅好玩的谐音双关对联却成为了大家的美谈。
2. 一次,纪晓岚乘船前行,后边赶来一只大船,两船并行。船头一武士见纪晓岚的船速慢,令船夫拉满帆,快速超了过去,并急速写下一张字条,裹上石子扔过船来。纪晓岚打开一看,是一副上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纪晓岚一看就明白了,这看似在说船速,我的“橹”不如他的“帆”,实际上是在用谐音古人的名字来嘲笑我。“橹速”即鲁肃,“帆快”即樊哙,一个是东吴文臣 ,一个是西汉武将,以此暗示:“文不如武”。纪晓岚还真被难住了,直到晚上住进驿馆,也没对出下联。三更时分,忽然外面歌楼传来美妙音乐,纪晓岚立即来了灵感,于是才对出:八音齐奏, 笛清怎比箫和。
“八音”是我国古代乐器的统称,意思是:合奏时笛音再清脆,也比不上萧的和声好听。“笛清”即狄青,是北宋著名大将。“箫和”即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也是一文一武。纪晓岚回敬对方的是“文官不可小觑”这个意思。
3. 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一些语言学家开始讨论,是否可以将汉字拼音化,即将汉语改革成类似于英语的语言。1930年,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音乐学家赵元任创作了一篇《施氏食狮史》来表达他自己的观点。全文如下:
经典的文字讽刺典故以及背后的故事有哪些?
《老残游记》一开始就讲了一个讽刺官场的事儿。
“山东古千乘这个地方,有个大户,姓黄,名叫瑞和,害了一个奇病:浑身溃烂,每年总要溃几个窟窿。今年治好这个,明年别处又溃几个窟窿。经历多年,没有人能治得这病。每发都在夏天,一过秋分,就不要紧了。
那年春天,刚刚老残走到此地,黄大户家管事的问他可有法子治这个病,他说:“法子尽有,只是你们未必依我去做。今年权且略施小技,试试我的手段。若要此病永远不发,也没有什么难处,只须依着古人方法,那是百发百中的。别的病是神农、黄帝传下来的方法,只有此病是大禹传下来的方法。后来唐朝有个王景得了这个传授,以后就没有人知道此方法了。今日奇缘,在下倒懂得些个。”于是黄大户家遂留老残住下,替他治病。说也奇怪,这年虽然小有溃烂,却是一个窟窿也没有出过。为此,黄大户家甚为喜欢。
看看秋分已过,病势今年是不要紧的了。大家因为黄大户不出窟窿,是十多年来没有的事,异常快活,就叫了个戏班子,唱了三天谢神的戏,又在西花厅上,搭了一座菊花假山,今日开筵,明朝设席,闹的十分畅快。”
这段话明着是讲给黄大户治病,其实是说黄河水患,官场的不作为。而且好不容易安定了几年水患,官场便兴奋的好像自己是定国安邦,立了不世功勋一样,天天饮宴庆祝,全然不管其余的事儿了,只沉浸在自我的欺骗中而无所作为。
《老残游记》这本书,可以说是晚晴讽刺类小说的集大成者,一则则故事。一个个事件,发人深省,直击内心。如果你喜欢讽刺类的书,也可以看看《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这四部书是晚晴四大讽刺类小说的巅峰。
说上一段讽刺成语的背后故事:
“徐娘半老”一般是用来形容中年女性还有较好的姿色,也就是还风韵犹存。不过,与风韵犹存不同的是,徐娘半老更多是带有贬义的意思,是用来讽刺那些年纪不小却还浓妆艳抹、卖弄风骚者的中年妇女。那么,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其实,“徐娘半老”一词中的徐娘,指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她是梁朝将军徐琨的女儿,也算是出身名门。梁元帝萧绎,则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
最开始,萧绎还只是湘东王时,徐昭佩就已经是他的湘东王妃了。虽然说,他们俩的婚姻是一场标准的政治婚姻,不过,这个时候两人的感情还算好,徐昭佩还为萧绎生下一儿一女。
不过,等到萧绎登基即位当了皇帝后,两人的关系就变得非常恶劣,作为王妃的徐昭佩不仅没有被立为皇后,而且还倍受冷落。
据史书上记载,徐昭佩“丑而妒,又多失行,绎二三年一至其室。妃闻绎当至,以绎目眇,为半面妆以待之,绎怒而出。”
也就是说,徐昭佩面容丑陋、性格也恶劣,萧绎隔两三年才会去见她一次。
对此,徐昭佩则不甘示弱,因为萧绎有一只眼睛看不见,所以她每次听说皇帝要来时,就只在脸上化半边妆来侍奉萧绎,还嘲笑说反正一只眼睛只能看到一边。见此,萧绎勃然大怒,当即离开了她的房间,两人的关系也由此变的更加恶劣。
不仅如此,据史书上记载,徐昭佩还“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
这段话意思就是说,徐昭佩喜好饮酒,并且常常喝醉,如果萧绎在她的房间,她一定会呕吐到萧绎的衣服中,非常恶心。
标签: 有趣的汉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