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写出《沁园春·雪》这样的诗词?
如何才能写出《沁园春 雪》这样的诗词?
写岀 《沁园春 雪》这样的诗词,一般来说,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如果说成经过艰苦努力的学习和实践,并有高度的深刻思想和远大理想,还能具备相应的实践平台,加上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样,结合个体特殊的性格特点,是有可能写岀好诗词的。虽然说不一定就能达到《沁园春 雪》这样的高超水平。
写岀《沁园春 雪》这样高水平的词,毛主席他老人家是具备了哪些条件才做到的呢?
第一、毛主席对读书的浓厚兴趣,不是一般人可以比较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思想、军事、政治等等全部的知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革命所面对的具体情况,都被毛泽东吸收到大脑,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创新创造的筛选过滤,使自己满脑子都是知识、思想、现实、计谋。在这些知识群里,当然包括诗词格律在内。大脑里有方法、有知识、有思想,当然写起诗词来就会运用自如、岀口成章的了。从主席的某些照片就可以看出来,他对读书是如何孜孜不倦、分秒必争的。案上堆满了书,架上放满了书,床上也有半床是书,手上正捧着一本书,旁边还翻开着两三本书。在战争中运筹帷幄,稍有空闲就又拿起了书。就是就样如饥似渴的吸取知识营养,才使主席他老人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可见,知识不是天生就有的,才能也不是本来就具备的,需要下苦功夫才能获得。
第二、毛主席对于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的重视程度也不是其他人能比拟的。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特征,被毛主席摸得清清楚楚,于是,需要如何面对和对付每一个整体性的或突如其来的情况,都能够采取正确有效的政策和策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样的话成了名言,不是偶然的。“实事求是”这样的话被邓小平同志运用到表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更不是偶然的。情况不清楚,战争就不会胜利,工作就不会成功。所以要注重调查研究。不仅要摸清情况,而且要研究情况。否则,必定要犯官僚主义。“实事求是”四个字,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用四个字就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得多么深透。我们生活中有一句常说的话,叫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你别看,这句话道是有点实事求是的意思嘞!
第三、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心百倍。通过学习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使毛主席学问渊博、满腹经纶。通过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使毛主席看清了中国革命的光阴前景。通过对几千年来过去统治者到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研究,使毛主席得知中国的革命要依靠谁。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有工人农民作为依靠力量,有共产党的组织作为领导集团,革命一定会胜利。在他的心中,一切的一切,都清清楚楚,自然的就会信心百倍,永远都体现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一切反动派都不在话下,都是纸老虎。真正强大的只有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相信人民的力量,依靠人民的力量,革命必定成功。事实也的确如此,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格律知识,具备先进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特别是哲学理论,掌握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形势,依靠广大劳苦大众的力量源泉,就坚信革命的成功是有根据的,于是能够信心百倍、信念坚定。加上个人豪壮的性格特点,能够写出《沁园春 雪》就不奇怪了。
如果象李煜那样,虽然谙熟于诗词格律,但是缺乏必胜信念,缺少治国方略,就只能吟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如多少”的悲凉句子了。
如果象刘邦那样,虽然有雄心壮志,但无文化修养,就只能吟岀“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粗糙句子了。
如果象黄巢那样,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起来,不知道防微杜渐、戒骄戒躁,就只能吟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一般句子了。
北师大康震:详解《沁园春•雪》
虽然词风雄壮,可是是在一个小山沟里写出的。
康震说他是小山沟里诞生的伟大诗篇。
能写出这样雄伟的诗词,
首先是因为毛主席当时的思想思维高度。他的思想高度不同常人,比一般人高了很多,这是建立在他读诗书、富有诗书气自华,胸怀天下诗书的前提下完成的。
他有感而发,与当时的境界、与中国当时的状态有关。当时的中国,就如同我在这个问答下发布的视频中提到的那样,
写出了长城和中国的一种名胜古迹,被冰雪覆盖的情景,暗中点写出中国当时所处的困难境地,他被这个困难境地激发自己的内心的激愤,所以写出了流传的名篇。
最后要注意的一点,我在视频中也有提到。他运用了互文,比喻等等一系列的手法,让他的整个文章进行了再次升华。
《沁园春·雪》这首词可谓达到中国词学一个高度。有人说这是代笔之作,其实,从该词意境来看,不可能是别人代笔的作品。因为,这种恢弘的大气磅礴的气势,绝不是别人所能够代笔的。这种气势不是凭空而来的,只能够是一个经过多次人生低谷甚至是生死考验之后依然心系国家民族之人才能够有的,这种眼界也必须站在全局高度才能够具备,当然,还必须要有一定的诗词水平。综合来看,确实很少有几首词能够在如此高度与之相媲美。
在陕北的瓦窑堡会议上的决议一样,这首词用"空前绝后"来总结,是有根据的。我试说明如下:
据我所知,毛泽东长征途中写下了二首关于雪和雪山的诗词,一首是《七律.长征》,诗中有著名的句子: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十月,毛泽东又写了一首巜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与红军并没有翻越昆仑山脉,昆仑山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大山系,西起帕米尔高原,而最东端与四川的岷山山脉北端相接。
毛泽东在岷山一定能眺望到西侧那些白雪皑皑的雪山。
联想到一路上的风雨兼程、九死一生,毛泽东虽然处于冰天雪地中,却以广阔的心胸和豪迈的气概写下了这首词。
由于毛泽东的特殊革命经历,他和红军进入了我国的雪山、冰川地区,这里李白、杜甫等传统文人根本无法涉足,而以豪放、雄浑的边塞派诗人如高适、王昌龄、岑参。以及稍后的苏轼、辛弃疾等都无缘这种经历。
1935年十二月党中央在陕北瓦窖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如果说瓦窑堡会议是党中央的政治宣言的话,那么,随后于写于1936年初春二月的《沁园春.雪》则是以空前绝后的艺术形象,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从艺术上说,西部凯凯雪山给红军长征带来极大的困难甚至牺牲,但他并没有对雪山冰川进行负面的描绘,而是把革命家的思想深度和诗人眼中的美相结合,写出了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对雪山冰川的诗歌。
毛泽东率领被老蒋追打的七零八落红军余部,爬过雪山草地,历经千辛万苦和磨难,万里长征,终于于1936年初胜利会师陕北,从此揭开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篇章, 当毛主席登上袁家沟的塬上,远眺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的不朽名篇,豪迈之情跃然纸上,实在叹为观止,令人敬仰。
毛泽东生为人民的儿子,自读书起就饱读诗书,胸怀天下,心中始终装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人民,虽历经坎坷曲折及常人所不及的磨难和历炼,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巍然屹立在东方。《沁园春·雪》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不是常人所企及的。
标签: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