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写“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墙外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为什么是枣树?
鲁迅作品《秋夜》第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语病还是鲁迅先生故意而为之?如果是语病,为何可以成为名句?如果是大师故意而为之,那么藏有什么深刻的含意?既然两株都是枣树,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呢?这样啰嗦的描述,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是难以明白的。如果是普通人写的,肯定得被批没文化,老师也得把这句话进行一番删减。然而,文人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只要能写出华丽的词藻就可以。他们写出来的东西能流传千古,更多的是因为意境和情怀。鲁迅这句话就是有意在反复的强调一件事,并且以“一株是枣树,另一株还是枣树”这样陌生的笔法说明枣树很少,并在距离上拉开,强调视野的层次,突出空间感。树与树的距离就是人与人的距离,寂寥、无奈、不屈……老皮、新枝……但每株都有坚挺的风骨;而枣树代表的就是革命者,身处危难之中依然坚贞不屈。
这就是我个人的浅见,欢迎互相交流!
说明鲁迅心里很烦,都是枣树,要是有一棵苹果树,或者一棵香蕉树,多好啊!枣给人一个小甜头,不实惠。苹果香蕉肉多,又没有。当时军阀混战,一支军阀侥幸统治,只能带来片刻安宁,片刻安宁中也夹着生活上面的痛苦。枣又通早,枣字也很象结束的束,下面两点代表多支军阀,鲁迅希望早日结束军阀混战。鲁迅看到满树的红枣,则希望人们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不再流离失所。
因为真的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写法放到学生去写铁定是要挨批,但这是鲁迅写的啊,这臭脚一定要捧,鲁迅这么写一定有他的原因,反正我不管,不论你们信不信,鲁迅这么写一定有他的大道理,只是我们没有处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不能深刻理解鲁迅当时忧国忧民的心态,我们没有经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领会不了鲁迅藏在文中的深刻含义,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算鲁迅写出一段像我这评论般肤浅无知,毫无逻辑的文字,那也是鲁迅写的,凡人不能懂那是我等朽木不可雕。算了,就骂到这里吧。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这个问题是第三遍回答了,不过有个好处是可以答得更简洁更直接,避免失误。
鲁迅是要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他对枣树的赞许,所以反复强调突出枣树。
《秋夜》这篇散文诗,写“奇怪而高”的天空,写天空下的枣树和小红花,用的是象征手法。
天空象征压迫者,小红花象征善良的弱者,枣树是一心反抗的不屈服的新兴力量,小红花用来衬托枣树。
鲁迅笔下,枣树是直刺天空,让月亮“窘得发白”,并且“一意要制它的死命”的,这个“它”,指象征压迫者的天空。
鲁迅写此文在1924年。此前四年,曾经盛赞《共产党宣言》翻译者;此后一年,支持“女师大风潮”。
由此不难看出被象征的尤其是被枣树象征的到底是什么,至少,鲁迅潜意识里是有着象征的本体的。
现在有些人真无聊,或者称之为无知也不妨。要知道那个年代白话文刚刚起步,根本就没有现在的各种所谓语法之条条框框的限制,当时写白话文的目的就是让所有人看得懂!当时绝大部分人是不识字的,大部分人的知识是从听戏看戏或者说书先生那里听来看来的。先生这里是借用了当时说书先生卖一个关子的手法,第二棵也是枣树,开个玩笑而已。当然也有调侃自己心态的意味。
对先生的误解,自语法出现更在考试中上纲上线而后始。你可以愤怒可以讽刺。
但,这与先生何干?
标签: 小青虫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