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给死去的亲人烧纸祭祀是民俗文化遗产还是迷信?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杨士奇。
杨士奇一岁时父亲去世,他随母改嫁到罗家,随即改姓罗。8岁那年,罗家祭祀祖先,把丰盛的祭品摆在供桌上,一家人恭恭敬敬地叩拜先人。小士奇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生父,就偷偷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用土堆成一个牌位,像模像样给逝去的父亲磕头。他这一举动,偏巧被他的罗姓养父看见了。
第二天,养父把他找去对他说:你小小年纪就知道不忘先人,将来必成大器,从现在开始,你还改回杨姓不必姓罗了,从今往后你到学堂读书吧。然后他又说,我的几个孩子都没有多大出息,如果将来你发达了,还望你能照顾他们,给他们一碗饭吃。
果不其然,杨士奇后来做了首辅大臣,是明朝著名的三杨内阁的灵魂人物。
你或许说,我没有问这些,我只问祭祀烧纸是民俗还是迷信?且慢,如果你心中没有先人,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谈何民俗?何用烧纸?
烧纸祭祀先人,在中国已经流传几千年了,用鲜花去祭祀先人是从西方学来的,我们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没有错,学习一些西方民俗也没有错,谈不上谁高谁底。如果说,烧纸是迷信,你放的鲜花,先人能看到吗?其实,不过是表达哀思的方式不同罢了。正如西方人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一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饭菜送到嘴里。
从民国开始,一些人生搬硬套西方民俗,认为只有模仿西方才是先进的,于是,下令废除春节、废除中医,结果不了了之。
在文学界热衷于模仿外国文学时,路遥先生有一句名言:在别人用刀叉进餐时,我不以用筷子吃饭为耻。
是的,不要把一切自己不懂的东西,或者科学尚末揭密的东西,
统统斥之为迷信,也不要认为西方科学先进,什么都是好的,结果,真正的东西没有学到,自己几千年的传承,却丢的差不多了。
题主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给死去亲人烧纸,这在中国由来已久,而且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此习俗。
这一活动属于民俗文化,但也夹杂有迷信的成分,中国民俗文化中有很多内容同时也夹杂迷信,不只是烧纸一事如此。
给死去亲人烧纸,源于何时?为何烧纸?怕是难以考证,只能臆测了。烧纸活动自然是在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产量较大时才会形成这一习俗。
传说:东汉时有人造纸,技术不过关,造出来了一大批纸,很粗糙,没人卖。这个人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家里人装突发疾病死去了,然后就在“停尸”床前烧纸,烧了两天,这个人突然活过来了,说烧的纸在阴间就是钱,自己用很多钱给自己又买回来了二十年的寿命。并吹嘘在阴间见到了谁谁的父亲、母亲……如何可怜,他们都很羡慕自己有钱,如何,如何。这些左邻右舍就纷纷效仿,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也烧纸钱,越传越广,他们家的纸也卖出去了,后来专门生产这种低价劣质草纸供人们给死去的亲人当纸钱烧。
这一传说未必可信,但烧纸起源与东汉前后大概是没错的。野狐以为,古人认为幽冥世界黑暗阴冷,逝去的亲人,怕是要受苦受罪,所以烧纸算是送光明、送温暖吧。宋代以后纸币开始流行,这时原来所烧的草纸就增加了纸钱的内涵,再后来又有了区别与草纸的专用的纸币。过去的纸币都是有专门的式样,近些年来,冥币竟然高仿人民币了。现在不只是烧纸钱,啥都烧,纸糊的小车、超市都有了,丧葬用品店不但有纸糊的苹果手机,连充电器都有。
烧纸纪念失去的亲人,这应该算是民俗文化,其核心在于不忘先祖,继承他们勤劳、节俭、忠信、坚毅、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等好的品德。如果只是为烧纸而烧纸,没有文化和精神的继承,那就简直沦为了迷信了。
礼乐文化,礼乐精神,核心就在礼乐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孔子对此讲过:“礼云礼云,玉帛乎?乐云乐云,钟鼓乎?”玉帛钟鼓不过是礼乐的外在形式,没有了内在精神,就成为了一种没有意义的形式。
烧纸活动如果没有了背后的对先人的纪念,对他们美好品德的继承和发扬,那这种烧纸活动纯粹就是一种迷信活动了。
现在,因为环保问题,不允许烧纸,但可以敬献鲜花,给墓地种树种草,形式可以变化,内在的实质还是同样存在的。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东西是和迷信交织在一起的,我们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积极有用的东西,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对迷信的,糟粕的成分应该大胆扬弃,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标签: 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