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议论文和记叙文推荐?
有啊!课本!有啊!生活啊!
第一,高中了,孩子!共我们随意安排的时间没有啊!那科都重要!
这里说作文,面对高考的作文。如果你的语文成绩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差,我个人觉得还是争取基础不丢分为好。当然阅读是跟作文有很大关联的。但是也不是就说某个人的作文写得好他的阅读题就答得好!反之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里有个我曾经给我自家孩子出的招儿,当你不知道怎么写作文时,多读读本次考试的阅读题,或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基于高三的时间关系,能供我们阅读的时间太少了。其实,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教我们怎么写作文,这一点是先生反复在课堂上说的,这也包括阅读题的理解。
要想快速提升作文,那就得按套路来,虽然套路有好些弊端,但短时间内没有其他办法啊!
第二、还是直接解决问题吧!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我们没有什么套路,不知道怎么写时,首先就“开门见山”。
比如说记叙文,第一段我们就直接说事,直奔题目而去(这就是在点题嘛);接着来围绕题目的中心,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对于高中生了,当然你要发挥你的洪荒之力把作文写得“有血有肉”哦。最后,通过这样一件或几件事“我”有什么感想,写出来,结束全文,回到标题,再次点题。
这个个人感想一定要有新意,才有“创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区别于别人。
再说议论文,如果我们没有花哨的絮语,我们还是直奔主题,第一段就点明我们的观点,就是文章的论点。(是不是又点题了哈?)接下来就是呈现你的论据,至少三个论据。论据可以是事件,可以是引用等等。注意论据能做到新颖就能吸引人哦!最后,总结一下,就是要把你的论点与事实联系起来,让自己的观点更加站得住脚!具有更强的支撑力量。强调自己的观点!
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浙江一考生写的《生活在树上》作文,近日成为争议热点。该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
高考作文要求写自己的人生目标、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的不同预期、社会的别样角色,在不同变化中,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想这类的文章应该在平时操练过多次,其中不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得高分者。而这篇满分作文,则另辟蹊径、别具一格。
通篇文章,用了很多生僻字,受西方哲学影响,哲学家的名字如数家珍。如果是平时看这篇文章,可能看到一半都难以看下去:生僻字晦涩难懂,西方哲学家离我们太遥远,只可高瞻远眺。虽然文章难以浅显易懂,但博学多才、旁征博引、立意鲜明,真的看不出是出自一高中生之手。
我是@薰衣草乐学斋 ,愿有理想期的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如果是一个作家或者成年的文字工作者之笔,这篇叫做《生活在树上文章》可以说散发着装X的恶臭。我会给零分。
但这篇文章仅仅是一个阅世不深的高中生的写的高考作文,我个人认为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我不会给满分,顶多算合格。
我也是高中生过来的,所以我非常了解这种文风。
那个时候的我,会在笔记本抄录一些高大上的句子,古训箴言、格言警句....之类的逼格太低,是初中生玩的。
我专收集那种越冷僻古怪,诘屈聱牙,越显得B格高:
有什么公知们喜欢引用的乔姆斯基、哈耶克.....等等。
哲学界的康德、维特更斯坦更是装X利器,再冷僻一点,还有什么东欧思想家.......等等之类的。
我艹,深刻呀,满满都是人性呀。
然后在写文章的时候,会将这些平时攒下来的句子,牵强附会的加进去,形成一种「似懂非懂、可解与不可解」的无病呻吟文风。
其实,我后来才知道,我对这些句子都是理解错误的,或者说一知半解。
所以,人家是为写文章而引用,那个时候的我,却为了引用而写文章。
所以,个别阅卷老师给出高分,我可以理解,毕竟价值多元,文无第一。
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平心而论,确实写的不错。但我个人觉得,满分实在是有点过高了!
《生活在树上》一文有理有据,立意新颖,辞藻华丽。在高考有限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篇作文,说明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与平时的积累密不可分。
然而文中故意写一些晦涩难懂的辞藻来炫技。嚆矢、振翮、肯綮、玉墀、祓魅、婞直,等生僻词语比比皆是。标准十足的“掉书袋”。
难道是阅卷老师被这些“高大上”的词句给“唬住”了?自己不懂就给打满分?
遥想自己小时候,也是一个十足的文青,喜欢读书,喜欢做笔记,喜欢随身携带一个小本本,每每看到好文佳句,还装模作样地记下来,时时诵读。
当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开放、包容的态度。
我们应该允许,应该欢迎,应该鼓励这样有个性,有态度的作文,但如果成了一阵风,大家争相模仿,那就矫枉过正了!
标签: 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