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国富论》和《资本论》有何看法?
《国富论》从人的自私利已性出发,发现了分工和市场对财富增加和福利提高的作用。但是作者忽略了分工是为了合作这么一个前提。没有合作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只谈分工成立不了。这是当代受西方经济学训练的所谓经济学家的误区。
《资本论》是从商品生产和交换出发,发现剩余价值是资本产生的源泉,进而发现由资本主导的社会必然产生导致其灭亡的结论。作者主要是为无产阶级主导社会提供理论基础,作者因为没有社会主义实践,所以有时代性。
经济学还是要从人的本性出发,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总结提高。
《资本论》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与核心就是劳动价值论。《资本论》也是时代的产物,劳动创造价值本身没有错,但劳动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来源,创造价值的是“生产全要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还有另外两个缺陷,一个是他认为只有有型的物质产品才有价值,另一个是他认为价值量的衡量只来源于所谓的抽象劳动,否认市场供求关系对确定价值量的作用。符合实际的价值论应当是“全要素价值论”,全要素包括:自然资源、科技、管理、资本、劳动,现在还要加上“信息”。
这就是一个基本事实问题而不是个多么深奥的理论问题。真正的理论问题应该是探讨社会生产力是如何通过全要素组合的不断优化而获得发展的。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还有一个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之间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也存在很大的缺陷。“生产关系—生产力”学说过于粗线条,其中只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缺少对生产全要素中其它要素作用的实证分析。这种分析可以具体表述为:全要素组合分析。所以“生产关系—生产力”理论应该可以具体化为“全要素组合理论”。
《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以单纯的劳动价值论为逻辑起点的,必然得出资本剥削了劳动的结论,得出社会存在的一切弊端都来自于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的结论。如果我们承认创造价值的是生产全要素,资本与是价值创造的来源之一,那么剩余价值理论就不成立了。当然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资本与劳动做为两个不同的生产要素,它们在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上存在不平衡不合理的情况,在马克思时期曾经非常严重。但这是由于历史上各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不同,要素稀缺性不同及其它制度性原因等造成的,不能简单地只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来解释。
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包括资本与劳动关系在内的生产全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不断优化的,事实上也是在不断优化的,社会生产力就是在这种优化过程中发展的,而不是在剥夺资本的过程中发展的。实际上,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有些人的观念正好相反: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地正确对待资本,那它也一定不能正确地对待劳动。
国富论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名著,资本论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经典,两本书的阶级立场是不同的。国富论是关于资产阶级怎样剥削剩余价值去赚钱的教科书,资本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怎样解放并夺回劳动果实即剩余价值的科学。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鼻祖,有了亚当•斯密才产生了经济学。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经济学发展的一个分支,当时都称作“政治经济学”。
如果从学术角度考虑,这里的话就长了。此处我仅仅列出二者最大差别。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诞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初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婴儿阶段。马克思的经济学发生在其后不久,顶多是市场经济的幼儿阶段。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其研究目的是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如何富国裕民。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目的,旨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且否定全部商品生产方式。
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短文。一家给小孩子过满月,高朋满座,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长命百岁,大富大贵。如果另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死。后者固然是真理,但是绝对讨人嫌。如果说了,一定会被主家胖揍一顿。孩子还没长大,未来有诸多的不确定性,您说那种不吉利的话岂不是自讨苦吃?
鲁迅先生的意见是:圆滑点的办法,就只有“呵呵”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看二者效果如何?
标签: 国富论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