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字的音乐之美?
文学艺术都是相通的,文字与音乐也是相通的。优美的文字是有音乐美的,文字的音乐美放到文学作品里边,会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吸引力,通过文字的表达,呈现出音乐的跳跃节奏,以及音乐带来的美好,仿佛听到了一首歌,听到了一首乐曲,感受到了一段旋律,这就是文字的音乐美。无论是文字还是音乐,它们都是相通的。举一个例子。文学大师朱自清的作品往往在他的散文精品里体现音乐美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比如说:现代散文 《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 重点描写荷塘的各样景;“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以荷塘为背景, 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这样划分, 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整个这段文字让你感受到了月光曲和荷花盛开进行的小提琴曲,以及美好略带伤感的小夜曲。你仿佛看到了在曲中荷花安静地盛开,静中有动。月色皎皎地照进来,移步换景,安静中有动的旋律。荷花湖水随风流动和摆动的感觉都体现在了节奏和美的旋律中,这就是文学中的音乐美和韵律美。令人无限遐想,无限爱恋,无限陶醉。
中国古典诗词文字其实都体现了音乐之美,每一首诗的合辙押韵,每首诗的表达都有画面,在画面中体现出了韵律,而这种韵律就是文字之美,是达到一定高度和意境的极致。比如说七言绝句,比如律诗都是音乐之美的体现,体现到一定高度的表现,再比如说宋词,每首词都是谱曲,都能唱,虽然是长短句,但是由于能应和成音乐,因此具有非常到位的音乐美,给人留下了与众不同的感觉。比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里的:无言,寂寞梧桐 ,剪,离愁 ,心头,这些文字的运用充满了音乐美,仿佛正在弹奏着一首心曲古筝,一时间从各个角度向你弹奏而来,犹如浪花,又犹如瀑布,有铺垫,也有高潮。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再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文字中的音乐美自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过目不忘,娓娓道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所谓“音乐”即离不开声音,声音发出来了,就能从声音中辨出是嘈音杂音,还是有旋律有乐感之音。
文字的音乐,就是朗读时候产生的。古代诗词赋,现代儿歌散文现代诗,读起来都朗朗上口。
那么,如何理解文字的音乐之美呢?文字音乐感朗读起来从何而来呢?简单地说,从平仄而来,从诗词末句韵而来,从诗词结构而来。
请看《诗经》中的句子:“呦呦鹿鸣(平平仄平),食野之苹(仄仄平平),我有嘉宾(仄仄平平),鼓瑟吹笙(仄仄平平)”其中“鸣、苹、笙”为“庚韵”,全诗结构严谨,四字一句。请您读一下,读出平仄声调来,是不是美醉了?
再看唐诗,任选一首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平平平),曲项向天歌(仄仄仄平平),白毛浮绿水(仄平平仄仄),红掌拨青波(平仄平平平),“鹅、歌、波”为波韵。读出声调来,音乐感出来了,美不美?
赋与词不举例了,看近代的,徐志摩写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现代诗人戴望舒《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请读一下,这就是文字的音乐之美。现代儿歌,散文也都音乐感十足,不一一举例了,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学体裁和规律。
文字的音乐之美,您理解了吗?
如何理解文字的音乐之美——文字,是个非常神奇的东西,就像音符、中药一样。单独拆开来看,平淡无奇、普普通通,但一旦组合起来,千变万化,魅力无穷。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散文无不象一首首旋律优美的乐曲。其魅力之大,意境之美,高度和深度之博大精深都令后世叹为观止。这就是文字的音乐之美,是由从古至今一代代文字圣手组合、排列、编纂而成的。它们是无声的音乐,穿越几千年的时空,从一代代人眼前划过,在一代代人心中流淌,滋养和哺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文字——无声优美的音乐,中华民族文化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的魂!(“悟空问答”邀!)
这个话题有点大,是可以用来做博士论文的课题。
我只能试着浅答之。
一.文字的音律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的音律。
语言先于文字产生,语言最初功能是沟通,然后发展出表达感情,到了这一步,大约就开始有了方言的音律差异,有的音节直接单调,有的却柔缓多变,造成了如今方言的不同音律节奏。等文字产生后,语言被渐渐规范到文字上统一,而文字是要求有一定的规律形式的,这就决定了文字的音律之美通常由形式决定,服从于形式是造成文字音律美的一大特征,比如韵、节拍、平仄、句末句中语气词。
二.文字功能随音律来实现并不断演进变化。文字最初被用来祭祀时,通过唱的形式昭示君权天授,既有神秘感,又易于传播洗脑,令王土之民闻听类似旋律就心里肃穆敬畏;到了《诗经》产生,文字几乎就是歌唱了,通过大量的语气咏叹,可以说用歌曲这种形式大大的推进了文字的传播,《诗经》同时期的很多文字,简直都自带音律,也是在这个时期,文字开始讲究节拍与语言叙述上的和谐,韵和律就产生了。诗韵的本质含义本来就是词曲和谐统一的意思。到了唐诗,文字开始占据诗歌的上风,虽求格律也就是节拍和音节有要求,但对词汇词语的追求更重视一些,这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宋词的发展。宋词即是各娱乐场所流行歌曲的集中体现,本来做为歌词,词藻应从曲为臣,但很多大词人如苏辛不愿以曲害义,推唐诗用字为尊,使得宋词从一开始就不仅仅作为一种歌词出现,更是文人抒情发怀的主要媒介。这种情况直到李清照才有所改观,李易安身为女子,显然极在乎填词的音乐感与律美感,她很有些瞧不上苏东坡之流的腔调,用现在的话就是说嫌他们词语的音乐修养不够,她也以擅长词曲绝配证明了她并非妄加评判,流传千古的易安名句是她给后人留下的文字音律美的范本。
三. 近现代汉语形式可以赋予文字更多的音律内涵。古文虽美且简,但正如第一点所说,古文古诗词的形式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它赋予文字音律美的独特性,但也束缚了文字音律的多样性。比如《声声慢》就很难和快乐自由联系在一起,而rap不拘一格的节奏感则可以畅快的表达年轻人满身的荷尔蒙力量。不仅只有汉语如此,古英语、古德语都从一定程度上拘泥于某几种风格很难走出新内容新气象。因此,在文字与音律已不可或分的今年,不能薄今厚古的一味贬低真正的艺术探索才是开放的态度。
限于篇幅,十中难及其一二,本次回答先至此吧,也许机缘合和,会专门写一篇像样的讨论讨论。谢谢。
标签: 关于音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