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与得到,失去与得到人生感悟

ysladmin 6 0

假如得到和失去等值,你是选择先得到再失去,还是先失去再得到?为什么?

你好,感谢相邀答问。不知你是否了解心理学有趣的增减效应,也就是阿伦森效应?如果你了解了,或许这一选择题你自己就可以找到答案。

话说1965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和林德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请来四组被试。在参与一项活动后,让一名研究人员充当评判者,对四组被试进行点评。 第一组获得的评价语都是高度肯定的,第二组得到的评价语是贬损、否定,第三组获得的评价语是先贬后褒,第四组获得的评价语是先褒后贬。

失去与得到,失去与得到人生感悟-第1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几轮下来,征询被试对评判者的印象。结果发现,第三组,也就是接收到的评价是先贬后褒的被试们,对评判员的印象极佳,而第四组的参与者最不喜欢这位评判者。

也就是说,那些先受到批评、然后又获得表扬的被试,相比于那些一直获得表扬的被试,更容易接受评判结果,也更容易对评判者产生好感。而先表扬后批评,也就是丧失了表扬的被试者,比起那些一直得到否定评价的被试者,会更不认可评判员对他们做出的评价,也最不喜欢评判员。

其实,现实中也有很多的事例,足以证明这一心理现象:人们往往更喜欢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不喜欢赞扬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失去与得到,失去与得到人生感悟-第2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如,孩子获得了学习上的进步。如果你是他的妈妈——

你可能会这样说:这是你这段时间努力的结果,继续加油奥,妈妈看好你!

既然是等值的,那么怎么样都可以,无论是失去还是得到,在这里失去。也许在那里又得到。怎么样都有万种风情。看你是否有看风景的平静的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复重来,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失去与得到,失去与得到人生感悟-第3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问题像是先甜后苦?还是先苦后甜?我会选择先苦后甜也就是先失去再得到,因为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磨砺出坚韧的意志,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得到,这样的人生会更有意义,而我的人生就是这样的,现在已经是苦过来熬过来了越来越甜了[比心][比心][比心]

谢邀,如果我收获了,我要想办法别叫它失去,我会拿出整个的10%去投资,集厚薄发,如果我的投资增了10%,我就把这10%先拿出来,再去投资,如果赔了10%的10%就赶快止损,尽量不要损失原有的财富。

人生路上其实没得选择,每个人都像角马迁移不知前方风险,幸运与风险共存。归避风险是人的天性,如果一定要选择,在不危害生命的前提下,我会选择失去后得到。

《鱼和熊掌》的典故让每个人都懂得生与义的价值

失去与得到有什么不同?

得失随缘,随缘自适。

真正的随缘,

并非什么都不做,

一味地等着老天安排,

而是需要全心全力的付出,

对结果如何却不会太在意。

一念之间,相隔万年。

人生,既是过出来的,

更是选出来的。

一念之间的抉择,

谢谢邀请。

得到是一种心理感受,失去是另外一种心理感觉,得到与失去的心理反应相对来说是相反的,例如:好的得到是喜悦,好的失去是悲伤,所以说,得到失去之间是相反关系,相对的有得到的一方,就会有失去的一方,所以说,得到与失去之间是相互对应的关系,得到与失去互为有无、互为反例,相互对应促成了我们不同的人生体验与感受,得到与失去互为有无的时候,我们要想到有得就会有失,进而,保持平常心,得到与失去互为反例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得到不珍惜就会面临失去,这样,我们就会对于拥有的人事物抱持珍惜的心态,得到与失去相互对应的时候,我们要感到有人得到就会有人失去,从而,抱持拥有感恩的心态,得失之间的关系,影响着我们的人生体验,我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得自己在得失之间亦可以轻松的掌控情绪。

标签: 失去与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