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这句话是晋代思想家傅玄总结的,当真是至理名言呐。病从口入不去说了,这祸从口出,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就倒在这张嘴上
估计最有名的当属“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了
说是当年某天雍正皇帝上班上累了,出了紫禁城散散心
这一路就散到了一条街上,看到某家书店生意兴隆,也就进去瞅瞅。皇帝微服散心,也到没啥,京城治安还是蛮好的,也没有什么不开眼的二愣子啥的惹是生非,让雍正来个扮猪吃虎替天行道开心一下
这一点呢,讲真,雍正比乾隆强多了,他儿子乾隆每一次私访,总会遇到一些事,最后亮明身份黄袍加身让惹他的二愣子大惊失色人道毁灭,完事了还收获美女一名充进内宫,生活美美的
只是,古人说天有不测风云,又有人说,阎王让你三更死,谁能活到五更天?
就在雍正像个常人一样看书时,门口刮起了一阵风,这风吹进店里,把书页吹的哗哗作响。这书店某个看书的书生,估计是气数尽了,随口说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好嘛,当着大清皇帝的面,说清风不识字还乱翻书,你是嘲笑我大清是蛮夷么?店里微服的雍正爷当即命令隐随的护卫把这书生绑了,送去府衙
最终,这书生被砍了脑袋,还牵连了很多人
1936年,一直对蒋校长不以为然,心怀不满的广西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广东军阀“南天王”陈济棠,逼蒋校长“出兵抗日”。
实际上,两派军阀就是想迫使与他们矛盾重重的蒋校长下台。因为此时蒋校长正在全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剿灭红军才是他唯一的工作重点,谈“抗日”就是与他作对。
一拍即合的两广军阀开始大造声势,各自准备。当时抗日是民心所向,是正义之举,所以两广的部队也要把自己塑造成正义之师。
桂系主抓军队工作的“小诸葛”白崇禧头脑精明,足智多谋,他下令各部必须做好宣传工作,振奋军心,增强斗志。
桂军头号主力第七军,打仗勇冠三军,政治工作也是一马当先,不甘人后。时任军长廖磊得到白崇禧命令后,马上全力执行,他亲自前往各师组织动员工作,每到一处便主持宣誓大会。
第七军打出了“抗日反蒋到底”的口号,而且“歃血”为证,以表决心,“歃血”就是咬破手指吸点血——廖军长也许认为人太多,弄动物血太麻烦,用自己的血方便一些。
这一活动果然使第七军群情激奋,军心大盛。但“反蒋”也让桂军彻底与蒋校长撕破了脸皮。
第七军“歃血宣誓”的行动很快得到白崇禧的赞誉,并传令在全省推广。很快,不仅在部队,连机关、学校都兴起了声势浩大“歃血宣誓”活动。
但活动正在如火如荼之时,被老谋深算的李宗仁泼了冷水,他对白崇禧说:“不能太过火了,事情还没有结果,搞得太大了,没有退路”。
多谋善断的白崇禧经李宗仁一提醒,马上冷静了下来,立刻对“歃血宣誓”活动进行降温处理。
这事儿必须得有写《陋室铭》的刘禹锡一席之地,这位仁兄把祸从口出这个成语演成一出连续剧,在历史上也算旷古烁今的。
刘禹锡出生在唐代,出生地是中山,故此这哥们和三国时期那个大耳朵共同声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出身这玩意大抵他怎么说别人就怎么信,可恨的是现代一些吃饱撑坏的考据党,他们论证出“刘郎”可能有匈奴血统,这就比较卡脸了。
至于吐槽机叫他“刘郎”的原因,这就得从第一个故事说起了。
刘禹锡这哥们当然很有才华,不然写不出那些千古名篇,更气人的是他刚出道时候官运就非常好。一路从太子校书直升监察御史,在大靠山支持下开始搞改革。封建时代的改革大家都知道的,无论成败,主持的人基本没啥好下场。
很快刘禹锡就被人秋后算账,赶出了京城,好在他还算人缘不错,没过10年就又被召了回去,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继续官运亨通。然而这位仁兄玩儿了一手神操作,丫跑去玄都观写了一首千古名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啥意思呢?基本上就是群嘲这10年来的后进新贵们。爷走了10年,你们嘚瑟坏了吧?如今爷又回来了,可以继续看那群孙子作妖啦。嗯,基本上没人觉得舒服,宰相武元衡是个干脆人,一脚又把新晋“刘郎”给踢了出去。
说来也巧,这次刘郎被踢出去的时间还是十年,老皇帝也驾崩了,新皇帝唐文宗觉得老刘应该还可以再榨取一些剩余价值,就又把他召回京师,给了个主客郎当。这是个礼部官职,说来也不算大。
标签: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