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你如何看待“以民为本”的思想?
感谢和大家分享。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解,值得借鉴习总书记当年的七年知青岁月中的感悟:“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典出《尚书·五子之歌》。
原文:“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这里,“惟”的意思是为是。
夏朝姒太康
禹之孙太康,启的长子,夏朝第三任后(夏朝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称王)。自小娇生惯养,即位后的生活更是腐败,只顾游玩享乐,不理朝政,外出狩猎更是数月不归,招致百姓反感,被后羿夺权,史称“太康失国”。之后,太康和母亲及四个弟弟被赶到了洛河边。《五子之歌》,是为追述祖父禹的功绩和品德而作,表达了五个人的悔意,认识到统治者应该对百姓和权力的敬畏。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典出《尚书·五子之歌》,是大禹王对后世子孙的告诫,也是后世儒家民本思想的源头。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大禹王曾经传下祖训,人民应该去和他们亲近,而不是冲他们摆上官的派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他们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
“愚夫愚妇,一能胜予“
(那些所谓的愚夫愚妇们,我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闪光点,发现比我强的地方)
……
根据史料的记载,太康(大禹王的孙子)“盘于游田,不恤民事”失去了国家,他的五个弟弟流亡到洛河对岸,国破家亡之际,想起了大禹王的训诫,边哭边唱,这就是《尚书·五子之歌》的来由。
贵民重民是我国传統治国修政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历代明君贤士都將“以民为本”置於为政方略的首要地位。《群书治要·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贾谊政论书《贾子》中亦云,“於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这些观点作为中国古代贵民思想的代表,明确地指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一切政事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有安定繁荣可言,所以上至君主,下至各级官吏都应以人民为贵,以人民为重。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久久为功的作风韧劲,构成了我们党成就历史性成就的价值底色和担当根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14亿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血肉为甲,众志成城,构筑起一条经受住重重考验的钢铁防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迎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党中央到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拼死守护全国人民,卡口值守、疫情一线,到处都可以看到党员的身影,这“不惜一切代价”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深情。
反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这次全球性疫情期间都干了些什么?英国居然要“群体免疫”——就是拿人民的生命做实验;美国忙于“甩锅”——就是引导民众暂时性失明。结果呢?一个黑人“弗洛伊德”事件,西方就都彻底乱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也许西方的政客都不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吧!可悲!可怜!可叹!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万物起于小事,比如很有才华,却没有家庭的支持,想经略天下,却没有可靠的人。基本的东西是大体,只有基本稳固,才可以修之于天下。无水之木,无后盾的前锋,都是很危险的,而百姓就是根,就是水,根固源深,源远流长。天下之亡,在于土崩,在于内在出了状况。据于德,依于仁,淡定观察,失去根本,事情会开始走下坡路。
所谓“民为邦本”,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核心,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然了,历史上各封建君主虽然这么说,但从没真正这么做过。只有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才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谁都知道,但做起来可没那么简单。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里的“邦”指的是国家,此话的原意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和根本,基石和根本稳定,国家就会安宁和平安。
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的国家治理理念,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都知道,国家的定义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组成的共同体,所以人民是构成国家最基本的要素,是国家存在的根本。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古代社会统治阶级对国家治理的感悟,其出发点是基于对政权的延续,江山的稳固去思考的人与国家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国家治理理论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归人民。君权民授、执政为民、以民为本才具备执政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因此,“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国家治理意义,不过其实质还是基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与现代社会的君权民授、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精神相去甚远。
标签: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