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陶渊明?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将亡、故国南北分裂的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 做官的时候,不慕权贵,毅然决然丢下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于是解印辞官,从此归隐田园,成为中国田园诗派创始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诗人从达官贵人的车马喧扰,官场黑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硬是把生活过成了另一个精彩的样子。
而他对后世的贡献,我觉得分为三点: 第一,他创立了田园诗派,第二,他的文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三,他留下了很多流传千年且脍炙人口的诗词。
1. 创造了田园诗派
陶渊明是第一个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出大量田园诗,并创立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他更被后世誉为山水田园诗歌的宗师。千百年来,历代许多大诗人如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无不敬仰效模他,对后世影响深远。
2.文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青年时代家境就很贫困。二十九岁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地下降。到三十九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无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当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这时候,他四十一岁。从此,他就″躬耕自资″,一直到去世。
我从两方面来阐述一下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贡献):
一、人格
综观陶渊明的一生,因为处在晋、宋易代之交,他是非常悲观的人;由于深得田园之趣,也是非常乐观的人。他是非常谦和的人;由于寄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是非常骄傲的人。他是非常寂寞的人;由于与大自然为友,也是非常不寂寞的人。陶公的性情,在于“真”;陶公的节操,在于“贞”;陶公的襟怀,在于“达”;陶公的生活,在于“勤”。他从最辛苦的生活中,体验出至乐;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显露出清高;从最切实的生活中,表现出超脱。
二、诗品
陶诗对当时和后世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所以了解陶诗的特点是不然的。钟嵘对陶诗的品评最为经典,虽仅七十三个字,然既周祥又深入: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懽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受陶诗影响的诗人很多,尤其是唐代,如田园派的王维,得陶公之“静”;储光羲,得陶公之“朴”;韦应物,得陶公之“澹”,等等。在当今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势利浮躁的社会氛围里,在百忙之中、劳累之际读一读陶诗,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吧?
陶渊明的贡献,有从两方面看:
在陶渊明之前,东晋诗坛流行的是玄言诗。
玄言诗大概是个什么东西呢?
就是通篇讲“玄理”(老庄和佛教哲理),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玩意儿。
比如以下这首:
仰观大造,俯览时物。
机过患生,吉凶相拂。
智以利昏,识由情屈。
野有寒枯,朝有炎郁。
失则震惊,得必充诎。
也就是个样子!因为俺也不知道他所有的积蓄是不是比他所有的文字更为干净,……俺也想扛起锄头去挖挖地种种花,去过过清淡无欲的生活,可是那"底气"不够啊!
所以也就别拽啦!
谈谈陶渊明这位历史人物如何?
陶渊明是在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公园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29岁时,带着妻儿全家离开故居,到浔阳居住了24年,其间,因妻死,续取翟氏为妻,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与妻翟氏带幼子会故里,11年后死在故里。他流传下来了诗歌125篇,辞赋3篇,散文6篇,四言韵文2篇。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堪与李白,杜甫比美。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做过太守,其父亲做过什么官职,史料无记载。陶渊明的母亲是孟嘉的女儿,孟嘉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名士,所以可以说,陶渊明的父亲也是有不小官职的,否则不能取一个名士女儿的,可惜他九岁父亲就死了。他与妹妹和母亲,全靠外祖父生活。他看的书大多是外祖父的,他有这个优势条件。不过他们家族的当官史,到他这一代确是个转折点。
陶渊明外祖父家藏书多,所以他阅读的也多,这样就在他的头脑里,产生了两种思想,一个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比如猛志远四海,另一个就是道家思想,比如性本爱丘山。公元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原望,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任江州刺史的祭酒,祭酒就是军师,也就是他给江州刺史当起了军师。从这时起,到他的叔父陶逵,介绍他到彭泽县任县令,到任八十一天,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职,致此陶渊明13年的政治生涯结束,彻底绝望的陶渊明,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示了自己彻底脱离政涯的决心。
陶渊明41岁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刚开始还是不错的,什么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又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生活越弄艰苦,比如夏日报长饥,寒夜列被眠。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去他家看望劝他道:贤者在世,天下无道而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63岁的生涯。
他的归隐生活,由于太清苦,后代文人墨客及当官从政者,也多不效仿。
谢谢悟空问答官!邀请!
陶渊明是晋朝人,出身没落士族,生活很贫困,后来当过县官,他对农民特别爱待。
他是古代伟大诗人,著名作有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的人说他是斜眼,採菊东篱下,怎能见到南山,还有著名的《桃花源》等等佳作。
写出了人民理想,为社会,他是一个接近人民,歌唱劳动,憎恶当时那个时代士族社会!
陶渊明生於公元三六五年,卒珍公元四二七年。
我的回答!不适哪位请谅解!
陶渊明(365?一427年),字元亮,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世家,父祖辈累居高官,不过到他这辈时家境己衰落。
他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少年时志向远大,意欲干一番大事业。同时,他也养成了放达不拘,热爱自然的性格,他二十九岁时出任县里的祭酒,进入官场,后来曾担任过参军一类的官。他目睹了官场上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种种丑恶现象。现实同他原来的理想相抵触,他知道自己的抱负很难实现,故而三次出仕又三次辞官。当他四十一岁时,家境贫寒,儿女满堂,家无存粮,为了生计,又违愿出任彭泽县令,他到任不久,就发现违背自己的意愿后所带来的苦恼更大于饥寒带来的痛苦。他暗自盘算,等收获了官田中的粮食后,就辞职隐居,偏巧这时上面派来个督邮,视察政务,县吏告诉他,应束带相见。陶渊明耻于官场中的应酬,更厌恶迎奉拍马,愤然说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挙挙向乡里小儿!"当即解绶去职,毅然还乡去了。这次出仕只有八十天。
陶渊明视居官为误落“尘网",“樊笼”,视去职归隐为鸟归旧林,鱼还故渊。他一到家,就欣喜若狂,种豆南山,采菊东篱,心静色爽,怡然自乐。他感慨地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咋非!"
陶渊明隐居了,田园生活给他带来很大的乐趣,而家境的日益困乏又使他感到不安。原来家中有“方宅十余母,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无尘杂,有酒盈樽,生活还算小康。后来家遭火灾,日益穷困了。耕种勤苦,却时时得不到温饱。饥不可忍,以致去别人家扣门乞食。席冷无被,彻夜难眠,但境遇虽苦,其志不移,时时著文吟诗,激励自己。
陶渊明同战国诗人屈原一样,在古代诗苑中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多咏田园生活,故被称为“田园诗"。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中成为一大流派,陶渊明则以其拓荒之功,成就最高,被视为田园诗之父。
但是,陶诗的伟大,在其生活的晋宋之际,以及其后的近二百年间都不为人所识。只到中国诗,词的盛世唐宋年间,陶诗才为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等人理解和推祟。这枝被压抑着的诗苑奇葩才显露出来。
诗人的高风亮节与艺术的价值不为时人所理解,这并没有什么奇怪,这种现象在艺术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这反衬出诗人的奇伟,而不同于凡响。最后,来欣赏诗人的一首
诗来结束今天的话题: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标签: 我眼中的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