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分析

ysladmin 14 0

《狂人日记》到底在讲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狂人日记的核心就是这么一句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认为中国封建礼教文化,是吃人的文化,就这么简单。

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分析-第1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当时满清已经灭亡6年了,辛亥革命已经成功。

但是,辛亥革命主要是依靠知识分子、新思想的军人、海外华侨甚至会党分子实现的,并没有深入到中国广大农村和乡镇去。

所以,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平民,其实并没有受到辛亥革命的文化洗礼,仍然保持满清的封建礼教思想。

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分析-第2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鲁迅认为这样是不行的,必须进行文化上的革命,才能彻底摆脱封建思想,以及一些中国人的劣根性。

《狂人日记》作为鲁迅所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其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体制做了一个令人“惊悚不已”的总结,无论是社会体制,还是人性文化,都强烈地桎梏着这个社会的发展,文中所呈现的情节与内心独白都带有十分明显的指向性意义,揭露了封建礼教制度贻害千年的弊端。

20世纪前期的中国正处于新旧文化与思想交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本已不堪重负的中国人民身上,成为吸取这个多灾多难、瘦骨嶙峋的民族血液的毒瘤。尤其是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将国人从思想文化行为习惯上束缚得滴水不漏。

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分析-第3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然而,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物极必反的社会与国际大环境之下,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有识之士,成为点亮国人前途命运的“星星之火”。1915年伊始,中国开始在文化上思想上对封建主义进行撂露与反击,拉开了国人反封建的序幕。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第四卷第五号,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全文上下无不透露出对封建礼教的憎恶与痛恨,自《狂人日记》发表以后,其独特的文学格式与对社会体制的深切剖析无不让读者醐灌顶、振聋发聩,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其对社会病理性的分析大胆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鲁迅迅先生曾说过《狂人日记》一再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小说中的主题意象大多通过“狂人”的形象表现出来。狂人本为正常人,然而,在这个社会大牢笼里单独几个人的清醒却也是痛苦的,但其文字的流传却对整个社会民族起到了长远的启示作用。

在任何社会体制或者社会形态中,体制的束缚、思想的束缚、文化的束缚、都会对人性的发展产生不可预测的反作用,小说在最后总结出了几千年封建礼教的本质即“人吃人”,后而在看似无可救药的社会环境之中却也喊出了“救救陔子”的呐喊。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我们应当如何从根源上改变这个人吃人的社会。

孩子是无辜的,为了避免他们长大以后也成为“吃人”的人,那么就应当从孩子的教育入手,从思想上文化上解放他们,让他们真真正正地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非吃人的“野兽”。

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

“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

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狂人日记》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标签: 狂人日记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