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txt,于丹论语心得TXT下载

ysladmin 10 0

个人感觉于丹的《论语》讲得很好,为什么有学者会反感她?是不是出于嫉妒?

冒昧说出个人的一点看法。

于丹是否是国学大师,我不敢妄论。但是,姑且把她看成扫盲班的老师,还是可以的嘛?《论语》扫盲班的老师。

你看,除了初中、高中学的一点《论语》中的小篇章之外,平常人(非专业研究者,非国学爱好者),有多少知道《论语》、熟读《论语》、精通《论语》的?

于丹论语心得txt,于丹论语心得TXT下载-第1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了一个于丹,出来一个于丹,用她的语言,给大家讲《论语》,讲她理解的《论语》,对于广大识字分子了解一点《论语》,哪怕是一鳞半爪,总好过对《论语》一字不识、一点不了解不关心吧?

就像建国之初,全国文盲众多,无数的人一字不识。那时候,有多少老师,自己只是比那些文盲多认识一些字,然后就担当了扫盲班的老师,给文盲扫盲,教他们认字。

谢谢邀请。

于丹论语心得txt,于丹论语心得TXT下载-第2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于丹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有着广泛的涉猎和了解。从儒家孔孟之学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到黄老之学的《老子》《庄子》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兴趣广泛,无所不包。多年之前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论语心得》之后,一战成名之后,获得了无数粉丝的喜爱。于丹乘着人气高涨的东风一鼓作气,接着又讲了庄子的专题。随后,就成了央视文化访谈节目的常客,讲了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有关于昆曲的,大概是《于丹 游园惊梦》讲的是昆曲之美。总之,于丹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宣传者和鼓吹者,对这些年来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以于丹的文化修养,当然也会明白这个道理。于丹从大红大紫,几乎成为中国传文化的代言人,到逐渐为人所诟病甚至反感,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的自身学养。

于丹是大学教授,但她的专业不是传统文化的某个方面,而是现代传媒学。于丹讲传统文化,从学术上来说,就是业余爱好。因此,于丹讲传统文化最大的问题是博而不精。因此,虽然她既能讲《论语》也能讲《庄子》,还能讲《昆曲》但她的讲解,都是不会面,有漏洞,有缺陷的。因此,她的讲解,只能算是一种现代心灵鸡汤,与传统文化的学术解读是有差距的。

于丹论语心得txt,于丹论语心得TXT下载-第3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有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了。大多数中国人对它是尊重的和敬畏的,因此,大家都希望它能够被正确解读。如果它有时代局限性,我们可以指出来。使它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但不能曲解它。因为曲解之后会产生反作用,从而形成对历史的误读。于丹的论语解读中,这样的问题是很多的。

如果说于丹把《论语》熬成现代心灵鸡汤,对于传统文化浅尝辄止,不想深究的普通人来说,不算什么大问题。也没有太多负作用。但她在许多时候,会暴露出明显的错误。举个例子。央视《文明之旅》节目有一期聊得是传统文化中《大学》的话题,请的嘉宾是于丹。于丹对大学的解释当然是不错,对“三纲八目”的介绍也是符合原意的,这一点中国人大都明白。但她有一段话说的就很不靠谱。她说,《大学》在古代是小学生一上学就开始学的,是很浅显的学问。她的这段话是有来处的,不是她自己信口说出的。其来处在《四书集注》,在《大学章句》的开篇之前,朱熹引用 了程子的话: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自己又说:“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于丹把程颐的“初学入德之门”的“初学”当成“初次上学”理解了。这种理解显然是不对的。古代小孩子上学最初阶段叫“启蒙”,也就是启发蒙昧。这一阶段大概两三年时间,俗语叫“读书识字”。这一阶段的所学的教材也不是《大学》,而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是认读的教材,而写字的教材是“上大人,孔乙己”等。这些教材里边,有做人的基本知识和原则,比如,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孝顺父母(香九龄,能温席),友爱兄弟(融四岁,能让梨)等等。这些基本知识学会了,也认识许多字之后,就进入人格和品德培养的阶段。这叫“入德”,也就是立身之德,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进行道德和修养的人格完善。

于丹的这个错误,如果放在古代,只要读过书的人,都会知道她说错了。可是放在现代,人们上学的程序和古代不一样了。所以,即使她讲错了,也对现实不产生太大影响。不会引起人们很大的反感,但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的人,自然不会喜欢她了。

于丹是现代传媒学的教授,她是懂得现代传播规律的,她的成名,不在于她学识的渊博,(她是博而不渊)而在于她对现代传播规律的准确把握。在利用央视出名之后,她能够立刻把知名度转换成现实利益,并迅速提现。完成价值转换。这大概是于丹引人忌妒的最重要原因。于丹的出名,靠的是副业,而她的发财,靠的还是专业。当我们看到许多明星戏子们向社会提供了垃圾产品之后,居然能够获得上亿收入的时候,看看于丹得的那点,其实不算什么。于丹的学术上是有不够完美的地方,但她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回归所做的贡献,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她的错误引起人们的讨论,本身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推动。

易经上有句话说:德簿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这句话与于丹的情况还是相符的。于丹利用现代传煤手段,爆得大名,成了传统文化的专家,而且还是万金油似的万能专家,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她都可以发表意见。但是,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古代人就说过“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人苦读一辈子,能通一经就不错了。那有能够全通的专家。样样通,最后只能是样样不通。

我的观察:

1、于丹的准确定位应该是重启国学的启蒙者。一是国学虽然产于我国,并兴时二千多年,但是,几乎中断了半个世纪。二是最后一位国学大师才去世几年,但是,他的后半生传播国学很有限,有限的几乎到可怜的地步。三是于丹对《论语》的讲解水平,只能用还可以来评价,距离优良、优秀确实有差距。四是于丹讲《论语》确实是不遗余力,对掀起国学热的大贡献不容抹杀。

2、于丹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方面,确实得加强。毕竟己是名人,而且从事的是国学及其宣讲,与一般人不能拉等号了。

3、反对于丹的人是几个方面的。一是反国学的。你讲的好坏,他都反对。讲的越好,他反对的越猛。二是同道中持不同观点的人,或者是纠正于丹之人的正常争论和校正,属于学术问题。三是嫉妒的。后悔自己怎么没想到于丹的运作思路,这种人往往是马后炮。于丹一出名,他不悦了,生嫉妒了。四是吹毛求疵的。

4、我希望国学热健康成长。一是更多人研究国学,尤其是优秀者越多越好。二是摒弃糟粕,吸取精华,有所创新完善,切莫囫囵吞枣。三是争取尽快有一个完整的新国学。并用新国学普惠大众。争取新国学漂洋过海。

不是的,一开始她讲的确实很好,知性、深刻、娓娓道来,为国人普及了不少国学古文化知识点。大家烦她是因为后来它越来越空,越来越言而不实,空洞无物,极尽渲染之能事,完全为了表达而表达,本来这也没什么 毕竟谁都有江郎才尽 无话可说的时候。但到了后来,名气大了,自己定位也有点捏不准了,异国他乡大庭广众之下因琐事冲助理发飙……一下子激起了国人维护弱小讨伐名人的心理,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处处是负面信息,学者的光环,名人的权威也逐渐淡去……

这是站在我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方面,不知道有没有补充的。

《论语》,儒家之经典。

有很多现代大小儒已经深得其精、其髓,这个自然不必多言。只是他们自以为的东西早已在历史的光芒下显得暗然无光,因为腐木千年,不必再说什么了吧?

幸亏是于丹,不然《论语》的味道会被弄得更加不堪。还都以为自己才得夫子之真传,不知现在这个时代《论语》只不过需要个旗,卖了几千年的东西为什么现在没人买了还不知道为什么?学者几乎个个都恨于丹,其实假如不是于丹讲了《论语》,在百姓理解那不过就是本不相干的旧书,还以为烧尽的煤灰能照亮世界?

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可总有人把“百花齐放”当成了一家独大。信息化时代了还不知道什么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死抱那些个僵死东西你以为就是传统啊?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先知先觉者,任何一个领域都永远是改革者挺立潮头。

于丹的《论语》好,好就好在能被广大百姓所理解,且一改老夫子的样子而生动活泼。而那些个抵制们自以为的“正味”谁懂?谁知道?平台都上不去你以为广大群众会认识你是谁?自以为是而已。人贵有自知之名,可信息化的今天就有人不自知也不知人,抱死那个千年的牌位,毕竟从古到今也不是一个两个。

一家之言。

标签: 于丹论语心得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