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课文,郑成功课文原文

ysladmin 6 0

谁能称得上「最后的明朝人」?

宁靖王朱术桂虽然是宗室疏属,一生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在台湾还要自己辛苦劳作,以为生计,但他最后明明可以当顺民而苟且,却甘愿殉国的风骨,不愧为一代传奇英雄朱元璋的子孙,也给大明王朝划上一个悲壮的句号。”

从具备足够文化和政治意义的角度,那么于公元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后,选择上吊自尽的宁靖王朱术桂,大概可以称得上“最后的明朝人”。

如当时还在世的“船山先生”王夫之这类遗民,虽然自认明潮人,但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更多一些,政治上他们自己也清楚,大明早已亡国,自己不过是缅怀故国,遗民毕竟也突出一个“遗”字。

郑成功课文,郑成功课文原文-第1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宁靖王朱术桂由于大明宗室的特殊身份,他在东宁政权投降清军前的殉节行为,就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和政治意义。首先他是南明隆武帝承认的宁靖王,在郑成功时期留在郑军驻地,作为宗室代表观礼军国大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朝的政治权威。

郑经时代,虽然郑氏在事实上已不再尊奉明室,但对外依然打着“大明诏讨大将军”的旗号,对东南亚地区和西欧殖民者,才会用“东宁国主”的头衔,并且很多时候依然在使用明朝永历纪年。那么理论上说,宁靖王朱术桂就依然活在明朝治下,并且是明朝在台湾政治存在的一部分。

之后,当郑克塽选择投降清军的时候,东宁政权的绝大部分人包括残存的明宗室都选择默认,那实际上就放弃了自己身为明人的身份认同,甘为清臣。

郑成功课文,郑成功课文原文-第2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时身为大明正牌郡王,大明衣冠和宗室东渡代表人物的朱术桂,选择殉国而死,无疑宣示自己不认同清的统治,至死都要身为明臣。而他的死也确实成了一个符号性的事件,续台湾县志和福建通志的记述都是“明朱术桂自经”,自此之后,大明衣冠在华夏疆土之内再无实际意义上的存在。

话又说回来,1683年的这段悲歌,这也不过是明朝灭亡的最后尾音而已,真正的绝响是1662年永历帝昆明被杀、李定国呕血而亡、郑成功忧愤而死。其后,李来亨投火自焚是遗韵,朱术桂自尽则是这乐谱上最后一个句点。

附一段朱术桂自尽的记载,确实有一个时代最终结束的感觉:

郑成功课文,郑成功课文原文-第3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常言:『台湾有变,我再无他往,当以身殉』!已而清师克澎湖,克塽议降。术桂告其剩妾曰:『我死期已至,汝辈可自便』!佥对曰:『王能全节,妾不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愿赐尺帛』!遂各冠笄,同缢于中堂。术桂大书绝命词于壁;次日,冠裳束带,佩其印绶,拜辞天地、祖宗,招耆旧从容饮别,以家财分赠之。又书五绝一首,结帛于梁,自经而绝。】


顾名思义,最后的明朝人其实就是明朝遗民,最初见到这个词语是在小时候的《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中。也第一次知道朱舜水这个名字。

他本名叫朱之渝,是明代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末贡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三次被皇帝特征,未就,人称征君,明朝学者、教育家。

舜水一号,是他在日本所取,并流传至今。在日本期间,被后醍醐天皇尊为老师,开创江户学派,对日本的儒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奠定了后来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础。

1644年,祟祯上吊、满清入关,神州沦丧后,他一直在积极联络各路抗清义军,利用海路优势,来往舟山、日本、安南等地,为义军筹款筹粮。

同时他作为明朝遗民,在明末那个众多明朝官员投清的时代背景下,气节令他的敌人都折腰,清军刘文高部俘虏过他,逼他剃发降清,朱之渝宁死不屈,刘文高被感动,因而偷偷放了他。在辗转到安南的时候,安南王连杀数十人,要朱之渝下跪,安南大臣用树枝在他面前沙地上写了个“拜”字,朱之渝抢过树枝加了个“不”,挺身受刑。安南王终感其忠,没有再为难他。

1660年,朱之渝受郑成功、张煌言的邀请,参加了郑成功的北伐部队。可惜的是,北伐失败,复国梦想再无实现可能。朱之渝不愿归顺清廷,剃发易服,只好东渡日本,从此离开了这片国土。

从此在日本,不断传播华夏文化,一直到1682年逝世于大阪,其死后按照明朝礼仪入葬,坟墓也是明朝式样,以表达他对故国的怀念。

这才是我认识的朱舜水,少年从官不媚权贵;中年明亡奋起抗清;老年为了故国奔走他乡。

标签: 郑成功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