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当年的知青总爱回忆过去?
当知青的老人现在都六七十岁了,老了总想回忆过去,由其我现在七十二岁了,在静下来时,下乡时的情景总在脑中出现,在那长达十年的知青岁月中,确实有苦有乐,但作为自己还算有坚忍的毅力,在农村修过铁路,开荒种茶,改田改土,当过农科队长,在国防厂当过外包工烧锅炉,也当过知青先进代表,在农村结婚安家落户,养猪,养鸡鸭,种责任地,这其中高兴过,痛苦过,但选择坚持就是胜利,不怕吃苦和累,最后迎来了人生的春天,参加工作经商当服务员,到退休回县城老家安享晚年,也算虽一生辛劳,但也值得。
人生经历过的重大路程无论幸福与痛苦,回味常常是情不自禁的,有过知青经历的人不论岁月多么久远,相信在那广阔天地锻炼生活的每个日日夜夜永远是刻骨铭心的。怎能忘记那火热的年代,很大一部份知青尚未成年,便远离父母,远离熟悉的城市来到农村扦队落户,一夜之间从城市的初中学生变成了农民,这个落差是巨大的,特别是生活方面一时让人难以适应,劳动的强度超出了不少知青的想象,无数的知青生活在穷乡僻壤,没有水电,入夜山村总是漆黑一片,孤独感常常让人思念远方的父母与亲人而整夜难眠。尽管生活劳动艰苦,的确,在那能锻炼人,吃苦耐劳的思想我们就从下乡的几年锻炼出来的,这种品质无数的知青都有,回城后在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都能体现出来,他们是共和国最能吃苦最无私奉献的一代。一路走来甜酸苦辣都偿过,回首往事知青们天悔无怨,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一生的奉献。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由来。
1955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66年,高考停止。
1968—1969年,大批“老三届”上山下乡。口号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实际上,在1968年前,在共青团组织的倡议下,就有部分知青上山下乡,支边。
1970—1973年。中学毕业生,部分上山下乡,部分进工厂,部分当兵,部分去边疆。
1977年是最后一批知青上山下乡。
知青大批返城起因是,1978年因某种突发事件,云南支边农场5万知青罢工,向中央请愿回城。才有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终结。大批知青返城。
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到结束,中国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
这是一代人的经历,是一代人的痛苦与磨难,是一代人锻造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奠基了中国农业与工业基础。
我们东北那里的知青生活很艰苦,我们住的屋里冬天没有取暖设施。白天吃饭要戴手套,晚上睡觉要戴帽子,没事的时候要把手放在袖口里。我们青年点有十几名女生,她们早上起来洗脸梳头,洗脸用烧热的水还可以,当用木梳梳头时,木梳梳下来的都是冰渣。夜里解手,屋里有尿桶,下炕要快,完事赶紧钻进被窝,不然就会冻得发抖。
不仅屋里特别冷,吃的也很差,一般来说主食是大饼子,菜就是咸菜,时间长了上厕所都很费劲。青年点没有室内厕所,更不用说水冲厕所了。在青年点后院用小土强围起来留个门就是厕所了。有时厕所里的粪便超过了地面,让邻居家的小狗知道了,就来厕所打扫卫生,小狗对每个同学的气味都很熟悉。有一天,这只狗把女同学的卫生巾从厕所叼进了女生住的屋里,放在了一位女同学的跟前,弄得那位同学很不好意思。唉!知青受的苦太多了,说也说不完。
标签: 窃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