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八佰之后,有没有人觉得最后过桥那段看得很憋屈,死的不值?
这个只能说导演过于低估守军的军事素养了。虽然说守军撤退时确实遭到了日军的攻击,但是这种在敌前撤退的事很危险,不可能不做准备。因此实际上八百壮士在撤退时损失不大。
10月30日晚上21时,八十八师副师长冯法圣和参谋长张柏亭通过电话通知守卫四行仓库的团附谢晋元和营长杨瑞符,让他们在午夜以后带着部队撤离四行仓库,进入租界。谢晋元和杨瑞符立即下令士兵整理弹药和其他物资准备撤离。
守军的撤退路线是从四行仓库经四行仓库东南角上纸烟店到光复路、北西藏路交界处,然后抵达中国银行货栈即可。为了方便守军撤退,英军把光复路口的沙袋和铁丝网拆除了一部分,让出了一个缺口。在这个过程中,守军有可能遭到日军攻击的路程其实不远。
不过即使如此,杨瑞符也没有掉以轻心,他担心在撤退时会遭到日军袭击。由于北西藏路都属于公共租界范围,日军不可能从背面攻击撤退的八百壮士。因此杨瑞符下令第一连第一排排长杨得余率领第一排和机枪连的一挺重机枪进驻纸烟店,构筑了一个掩护阵地向西警戒。
这张照片左边是四行仓库,右边是中国银行货栈,当中是新垃圾桥。新垃圾桥和四行仓库之间有一排商铺,角落上就是纸烟店
剩下的部队中,谢晋元、杨瑞符安排伤兵首先撤退,谢晋元率领机枪连及第一连二排、三排第二批出发,接着是二连,最后是杨瑞符和三连。
事实证明杨瑞符的顾虑是对的。日军是否得知守军在30日夜间撤退已经不可考证,但是日军在四行仓库西侧的光复路和满洲路交界处、江苏银行第一仓库等处布设有四挺轻重机枪和两盏探照灯,以控制守军到租界的交通线。
在守军开始撤退不久,日军就已经有所发现,立即开始猛烈射击。杨得余下令重机枪立即开火还击,以压制日军火力。杨瑞符也马上下令在纸烟店二楼和门口空地上各架设一挺轻机枪协助杨得余和日军对射。
在战斗中,掩护部队将日军一盏探照灯打灭。因此日军的攻击效果并不算好,八百壮士撤退时只有大约十几到二十多人伤亡。其中营长杨瑞符也左腿中弹,所以他被送入租界医院救治。后来杨瑞符找机会偷偷离开,辗转回到后方,没有被关进集中营,也算因祸得福。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八百壮士撤退时有比较完整的计划,绝非单纯的被动挨打。电影《八佰》中的描述应该还是为了突出悲壮色彩而加以夸大。
杨瑞符营长
我理解这个电影后面的桥段,需要看一下真实的历史记录。
这支部队,最后的撤退,并不是谢晋元团长说了算的,他是军人,军人服从命令,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本来四行仓库这战,是国军蒋介石,安排的一场,为了在国际会议争取,对日本进行谴责的,一场守卫战。所以打到最后,老蒋,为了取得政治目的,或者其目的达到了,也可能迫于外国势力的压力。因为英国租界也不想,在租界周围发生战争。所以,谢晋元团长,在战争最后,应该接受到了国军将领的,撤退命令。
此时的,撤退命令,是进退两难的。所以,电影结尾,看起来,与前半段,士兵的,英勇无畏,有点矛盾。
下面这一段是我在图文那边发的《八佰》影评的片段,希望能够解决你的问题。
冲桥。
终于说到全片最大的败笔了,因为冲桥,让全片险些烂尾,也可以说就在烂尾的边缘徘徊。
其实这场戏应该是谢团长最能展现出其意志和战术素养的时候。
影片中伤员和杂牌军被留下掩护主力冲桥,于是伤员把自己用铁链锁在掩体(墓地)里(历史上,伤员已经提早运走,进治疗康复后重新回到顾军营,但应该也有和杨营长一样,在民众的掩护下返回国统区的),杂牌军进行了一个自杀式的反攻。
我是看不出来他们的这种战法的战术意义在哪里,反正是没有有效的掩护主力的撤离。
而影片中的镜头语言居然也好像要分清嫡系和杂牌一样,居然大部分给了冲桥,还致敬了一下越战片《我们是战士》,可人家是最后的刺刀冲锋啊,就算中弹也是胸前,你们是冲桥,中弹多在背后,这没有可比性啊。
既然那么喜欢致敬,不如致敬《布列斯特要塞》反正是一样的残垣断壁,把镜头语言重点放在掩护主力撤退的杂牌军和伤员身上,那岂不是更悲壮,更有意义,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不可辱?
一个冲桥,险些坏了整部片子。
标签: 八百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