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主要说的什么?
《弟子规》总叙二十一字共六句。
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圣人训——指该部书所述是圣人教诲,字字精练,要用心学习身体力行。
入则孝——外面回家首先要孝顺父母长辈。这里的长辈,不但是爸妈,还有爷爷奶奶、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及一切长辈。
孝,是《弟子规》的重点,更是为人的基本准则。
悌——敬爱哥哥姐姐,爱护弟弟妺妹(及堂表兄弟姐妹)。始终和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亲密无间。
谨——珍惜光阴勤奋节俭,穿着整洁为人谦逊,心怀敬畏守规矩有礼貌,做个有素质高品格的人。
信——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做不到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必须兑现,时时处处明理律己守信。
泛爱众——用博大的爱心爱朋友爱邻居爱同学爱同事爱陌生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慷慨大方尽力帮穷助困。
亲仁——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环境造就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远离奸诈使坏之徒,竭力亲近亲密高素质有涵养有学识富有人格魅力的仁人志士。
《弟子规》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以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为名义,继而教育人民把对父兄的顺从扩大到社会各个阶级,“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广泛服从,“凡是人,皆须爱”,通篇以“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
《弟子规》是在清朝扬州十日等事件后特有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农民回答谢邀,
《弟子规》,是圣人孔子的教育弟子做人的准则,通篇以孝心,爱心,论理,道德贯穿其中,做人首先要孝敬自已的父母为先,团结兄弟姐妹为义,义气当先,爱字当头,与人和善为重,朋友多好走路,和谐相处为本,团结就是力量,万事能成,诚信与人为德,对朋友对家人要讲诚信,做人道德为先为诚,
我们教育下一代,仍然要以《弟子规》为准则,这是中国古文化的经典,要发扬,要传承。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做,后来清朝贾存仁改编“训蒙文”,并命为“弟子规”,本书主要目的是给孩子们做启蒙教育,为其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本书以三字为一句,主要阐述了“弟子”在家,在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利益与规范
标签: dizig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