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惜金悼玉”来写一首诗?
以《惜金悼玉》藏头诗一首!拙笔!
🙏🌹!
惜🍀怜红楼十二钗,金🍀簪腐蚀雪里埋,
悼🍀亡葬花艳芳尽,玉🍀碎石焚终亦梦,
(谢悟空!谢阅)🙏🙏!(娱乐娱乐)!🙏🙏!见谅!🙏!
什么是格侓诗对仗?
对仗是由古体诗和骈文中对偶句发展而来,上官仪进行整理,上官婉儿进一步发展,和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这些宫廷诗人一起制定了格律诗的规范。所以,对仗是为格律诗的一种基本规定。
格律诗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其中绝句由于字数过少,只有四五二十字,或四七二十八字,没有一个字多出来浪费,所以绝句是不要求对仗的。当然,诗人才华横溢,愿意对仗那是自己的事情。对仗的位置也不限定,可以前两句对,也可以后两句对。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就是后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是前对。也有四句都对仗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极品,非常少见。
而律诗就必须有对仗句了。早期格律体刚出来的时候,要求非常严格。那就是颌联,颈联都必须对仗。也就是八句诗中的三四句,五六句,必须对仗。后来可能是太严格打击了创作的积极性,慢慢地就不再要求颌联对仗。也就是说只需要五六句对仗就可以了,三四句可以不对仗。但是颈联对仗是铁律,如果这一条还做不到,就直接排除到格律诗之外了。
律诗的对仗格式呢,又分几种。全诗只有五六句对仗的,就叫做“蜂腰对”。如果首联就对仗了,第二联不对仗,然后颈联有对仗。就是一二句,五六句对仗。这个就是把原本应该在第二联的对仗移到前面去了,就好像偷偷地春天早来了,所以这种格式叫“偷春对”。李白的《送友人》就是偷春对: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对仗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对仗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至于律诗中对仗句的平仄格式遵从整体的平仄关系,没什么特殊的。对仗更多体现在字词的对应关系。“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不能乱来。
格律诗有三种形式,即绝句、律诗和排律。其对仗要求分述如下:
绝句又分五绝(五言四句)和七绝(七言四句),在格律上,绝句并没有对仗的要求,句子是否对仗全由作者自己决定。
我们在读唐诗时,会发现绝句有两联都不对仗的,有首联或尾联对仗的,也有两联都对仗的,例如,杜甫的这首《绝句》就是两联都对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
但我建议初学者在开始习写绝句时,尽量不要对仗。因为,绝句的对仗需要一定的技巧,如处理不好,很容易给人半首律诗的感觉。
律诗亦分七律和五律,各四联(八句),习惯上,将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三联称为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末联。在格律上,正体规定颔联和颈联均要对仗。首、尾两联则没有要求,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在古人的创作中,除上述正格外,还出现了一些变格,虽然用得不多,但也可以了解一下:
1、蜂腰格,又称为贫对仗。主要见于五律,其特点是仅在颈联对仗,其余三联均不对仗。
问题:什么是格侓诗对仗?.......
对仗和对偶不完全相同,从广义来说,对仗就是对偶。古人有俪对、俪偶、对仗、骈偶、队仗、排偶等说法,不但用于诗中,也用于文章中,特别是骈文。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骈文,
当年李商隐当年拜入令狐楚门下就是学习骈文,因为科举考中的律赋就是骈文,李商隐为此还写过一首《谢书》表示感谢:
而科举中的另一项科目,五言律诗,更是要求对仗,失对是大忌。
诗经和楚辞中就有不少对仗的例子,《九歌(屈原)》有两句:
在魏晋时期,诗人们逐渐开始大量使用对仗,例如曹植的《白马篇》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这时对仗并不讲究平仄相对,但是在齐梁时期沈约等人引入了平上去入四声以后,以后的对仗开始注意平仄相对。
格律诗,就是律诗。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其要求就是除了首句和末句而外,其余的句子必须两两对仗。一般的五律和七律采用八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诗。《红楼梦》里,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镜馆比赛对句就是长律诗。那个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对仗也叫排比。就是对联。
标签: 建党100周年七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