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老年人比较固执,不肯接受新事物?
成长的环境,成长的经历,甚至成长的时代,铸就了一个人品性和行为,这种品性和行为在人的一生中根深蒂固,特别是人到老年,很难改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一些老人凭着自己有一段漫长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甚至在人生的过程中吸取了一些教训,感觉对这个社会洞察力很强,所以对一些社会现象,总用自己固有的方式和态度去看待。但这种方式和态度不适应当前环境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老人固执。还有有一些老年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倚老卖老,不能与时俱进,反而霸道、好胜,还不切实际的自尊、虚荣,固执己见,这便是顽固不化吧,个人感觉比固执更加厉害。
做小辈的遇到固执的老年人时,一定要耐心去引导,切不要与之顶撞。我们都知道,行为和思想认识相辅相成的,老人也不例外。为此,我们要想改变他,必须从根儿上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在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的基础上耐心细致地引导,让他们不再坚持那些脱轨的看法和做法。
1、要让老人多和周围人接触,尤其是一些比他们年轻的人,学习接受新鲜事物。
老人的世界,多于周围环境互不适应,有的与社会脱节,所以让他多接触一些电脑手机之类新鲜事物,这些东西可以让老人慢慢改变。
2、要让老人多与社会接触,学习接受新观念新理论。
活了一辈子,不成想被年轻人年轻,还感觉是不是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都是虚荣心和自尊心作怪,自然而然疏远社会,孤独感和失落感油然而生,让自己无趣无奈。这时,让老人走出去,去尝试接受新时代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潮,逐渐改变他们。
所有的一切,我们一定要理解老人,一定要家庭和睦,让老人阳光起来,时尚起来。祝所有老人都能与时俱进、开心快乐、晚年幸福。
我不想正面回答你的问题,我倒要反问:为什么一些年轻人比较固执,不肯接受传统理念:艰苦奋斗,勤俭持家,以老红军,老八路,老革命先烈为榜样,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为什么不懂得充分尊重老人的风雨兼程,一世沧桑;遇事多请教,多征求老人们的意见?而是将老人边缘化,视若不存在?
为什么一些老年人比较固执,不肯接受新事物??老人出生的年代不一样,所受的教育也不一样。他们喜欢自己的固有守老旧思想,不态喜欢接受改变。甚至有的老人感觉生活上什么都不缺,但情感上却很孤独寂寞,思想也有时象青少期叛逆一样,不接受新事物。总之老人的执拗习惯有的已经根深蒂固了难以改变。作为后代也不要去和老人硬碰硬,那样只会加让氛围越来越紧张。老小老小,老了有时像孩子一样撒皮气,需要百般耐心,和老人真诚沟通!万一沟通不行,只要老人高兴就随他去就好!没必要和老人纠结!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谁说老年人不肯接受新事物?70年以前,家家点着棉油灯,后来有了煤油灯。现在用上电灯,试问,现在老年人有谁反对用电灯而坚持继续用煤油灯?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谁家有汽车住洋房?有辆自行车都骄傲的不得了,现在连农村几乎家家有汽车,住上瓦房,试问又有那位老人反对?年岁大了,按受新事物慢点,也在情理之中,但说老年人不肯接受新事物,绝对是偏见,就好像现在的年轻人,永远不会老似的。
谢邀[赞][玫瑰][玫瑰]
因为有些老人在他们的思维以及心理上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而且传统意识较强,所以他们偏向拒绝接受新知识或学习新知识,而且老年人都比较传统,接受新知识能力也比较弱。老年人的世界观是他们几十年的人生际遇所造成的,如果劝他的年轻人生活经验以及学历生活阅历没有他们高,他们肯定不听劝,这就需要拿出和蔼的态度,以及真实的案例来说,比如老年人买保健品等等,老年人受骗等,等看到身边真实的人吃了亏,估计就会听了。
我家也有老年人,我们相处的很好,有时也有些固执,但是给她耐心,细致的解释都会听的。我认为,晚辈对老人应从这两方面去关心,最终应达成共识。
1、学会尊重老人的意愿
固执的老人大多容易孤单、敏感,因此更需要儿女的关怀、耐心和体谅。如果遇到意见不统一时,儿女们要尊重和理解老人,切不要粗野顶撞,也不要针对小细节就事论事,或抱着糊弄的心态随便安抚他们。让老人觉得受到了尊重,他们或许就不再坚持那些不合实际的看法了。
2、鼓励老人多出去走走
老人社会参与度逐渐降低,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被看重,为了维护“尊严”,就习惯强调自己言行的正确性。鼓励老人多参加社区活动,去唱唱歌,跳跳舞,打打麻将或者去上老年大学。慢慢的把自己溶入到集体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样性格也会慢慢的开朗起来。再加上老人总觉得自己没有错,什么都是正确的,这是代沟!但晚辈也不能放弃,还是要心平气和的讲道理,以理服人。
老人特别是进入更年期,更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好好耐心和他们沟通不能强来。
【优质回答赢3000元】国内结婚率创下5年来最低记录,谁是罪魁祸首?
对我而言,可能是价值观的不统一吧,最起码两个人要能说到一起啊。上次还说给你介绍的对象只要你答应买房,人家就愿意嫁给你,我说不,逻辑本来就错了,只要人家愿意嫁,人家吃馒头都愿意,你怎么保证她就是一个知情达理的人,要车要房的人她自己也就那样,自己什么都没有,就想着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人以后还怎么相处。
“结婚率”这个词还是第一次听说,我估计是说现在的年轻人“恋爱在心中,成家很困难”这一现象吧?
“罪魁祸首”这个词是指定我们只能说出一个原因,最关健的原因。但是我在想:“人与人不同,花有几种红”,情况各异,应该是多种原因吧。不过我也是在焦急地等着儿子给我带个儿媳妇回来的人,所以在观察周边的男孩、女孩们的动态,能大体说明下。
第一个原因:生活不可预期。现在到该成家的年轻人不能大概明确以后的人生轨迹,这是首要的。工作稳定不下来,一直在一个伟大的词语“打拼”中,结婚肯定就困难了。我们那个年代,女孩朝着“铁饭碗”奔去。不管是“顶班”的,还是城市待业青年,人丑、水平低农村漂亮女孩都愿意嫁过去。他是一种“可预期”,虽然是想法很简单:生活工作会“长期”,但是首先解决了“后顾之忧”才放心结婚。农村的人反正是“务农”,自己定位准了就行,又不买房子,父母有一间半瓦房就行。那么现在在这上面,我相当满意云南、贵州的百姓,他们的幸福指数应该是全国排名前列的。因为他们的欲望不高、想法不多。我那年去云南巧家的药山镇,快到的时候一段下坡路就叫司机停下。刚好看到一个小女孩和一个中年男子一道背着什么下山,我上前招呼了解点当地习俗。我最后问小女孩:“妹妹,今天不是周未,没上学啊”?中年男子哈哈一笑:“我的女,都有19岁了,有两个娃了”。女孩腼腆一笑,继续下山……
第二呢,物质基础的现实与欲望不对等。这上面不是关键的,但是是致命的。房子、车子,刚好又被别人看着是“商机”!为啥我把现在有些经济叫“卡脖喉”经济呢?城市化,人进城,要“安居”,要“乐业”,提出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给少男少女们该怎么办!
当然还有方方面面的其他情况……
我儿刚毕业参加工作那年(2017年),我们在他幺爸家吃饭。席间他幺爸很严肃地说:“过年你要给老子带个女朋友回家,如果找不到就开着老子的奥迪去”!儿子没回答,他幺爸又问:“难道你们单位就没有吗”?这下我儿答复了:“有两个,都40多了,你要不要”?把我笑的喷了,又把他幺爸气得发抖……
谢谢!
标签: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