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强力反腐,明朝腐败情况最后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照样前腐后继。
在中国历史上,反腐之决绝,手段之多,惩罚之残忍,朱元璋绝对算第一。有个未经证实的数据:朱元璋在位31年,杀了贪官15万。
朱元璋规定,贪官如果贪污六十两的银子,立马处以死刑。贪官死得也非常惨,什么剥皮、挑筋、断手等等,手段极其残忍。据说当时每个地方都设有皮场庙,就是给那些贪官剥皮的专用场所,贪官不但被活生生剥皮致死,而且皮囊被剥下来之后,皮里会被塞进石灰和稻草,然后放在公堂旁边,以作警示——大白天的演恐怖片给活人看。
恐怖吧?警钟长鸣了吧?天下无贼了吧?屁用都没有,该贪的照样贪,否则朱元璋也不会活到老杀到老了。31年杀了15万,你说这叫效果好还是坏?
为什么在那么严厉的处罚下,依旧有人要贪?难道他们不怕死吗?
他们当然怕死,但是他们是人,人性的本质都是自私利己的,当白花花的银子摆在面前伸手可及、而且揣进腰包无人知晓时,你会怎么办?这时候你肯定想的不是什么“伸手必被捉”这样的名言警句,而是“不拿白不拿”这种完美的人生鸡汤。
朱元璋反腐经验只说明了一个事:永远不要指望什么雷霆手段。
有本书叫《总统是靠不住的》,其核心内容简单来说就是,美帝总统,以及美帝一切手握权力的人不管科长还是股长都是靠不住的。不要跟我说你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三好学生,也不要说你貌比潘安品德超过柳下惠,一旦大权在手,谁知道你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情出来?那怎么办呢?——必须限制你的权力,对你实行监督和制约。这就是所谓的“收银机制度”:你在超市购买东西,然后去收银台付款,通过对你购买物品的录入,收银机立马计算出交易信息,一切都是机器在管理,账目一清二楚,最大限度的杜绝了人为舞弊。——总之,每天面对花花绿绿的钞票,没有几个人经得起诱惑,只能依靠“收银机”来管理,这个“收银机”就是——制度。
虽然朱元璋贵为明代的皇帝,但他的思维注定让他使他的人生成为悲剧。为了完成小时候的理想,他不惜向朝中的官员动手,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手段太过极端。
朱元璋即位后曾说过:“以前我当老百姓时就憎恨这些收取贿赂的官员,如今我即位了,一定要为百姓做主,一旦发现有危害百姓的事情,我绝不宽恕!”
这话听起来很让人感动,那朱元璋是怎么做的呢?就一个字,杀。
朱元璋杀官员的方式可不是最常见的斩首,而且剥皮这种酷刑,然后在皮肤里放上稻草,以此来震慑百官。
对于罪行较轻的官员,朱元璋则制定了一些酷刑,如挑筋、去指、阉割等等,真是生不如死。
正因为早年间的经历使朱元璋根本就不信任这些官员,其实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朱元璋这个人有心理疾病,才会让他做事过于偏激。同样草根出身的刘邦就比他洒脱多了。
为了打击朝中百官,朱元璋给的薪水也很少,正一品的官员一个月禄米是87石,从七品每个月才7石,对于许多人来说,开销并不够,就连《明史》都评价朱元璋抠门。
但是朱元璋给子孙后代的钱却非常多,亲王一年可领几万石,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布匹、草料等。
在这种待遇下,再加上人性使然,很多人选择铤而走险,然后朱元璋便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杀掉。
朱元璋时期最大的两起经济案件“空印案”和“郭桓案”每个案件都牵扯数万人,他在位31年里,死亡的官员人数高达十多万,这在历朝历代都闻所未闻。反正朱元璋精力旺盛,官员没了也不妨碍他的工作。
明初政策,到了明末近300年的积累和发酵,当初政策已经发生极大的扭曲和病变。这个反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明初一些政策本身就有问题,就是阶段性的,不是万世不变的(不仅仅是吏治一个方面,就不展开了),然后其次,任何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想执行一个300年不变的政策,有的用“祖制”来框定本身就有问题,但说回来也有后世没有延续一些明初正确的政策,300年后当初优良的部分已经消失,劣质的地方无限扩大,最终导致崩塌,任何一个王朝都是这么灭亡的,明朝的宗室藩王,清朝的八旗子弟,同样重蹈覆辙,换了一群人罢了。
腐败问题在封建时代很难解决,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很难监管,一个强势的帝王不会在位300年,他的子孙没有他要饭,当和尚,在沙场的经历,很难做到他的一些坚定立场,后世帝王守成之君,或者不理朝政,政策自然就松了的。
再者,明朝初年反腐政策治标不治本,官员普遍贫穷,薪资完全不足以开支日常,很容易滑向腐败,在明初重农抑商,甚至歧视商人商业的社会环境下,科举当官是唯一个人发现正途,社会经济落后,个人机会窄化,更催生了官员挺身走险。只是简单粗暴的从严,而没有实际解决问题,也和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和程度有关。
领导的高度就是一个事情的高度,放大到国家层面就可想而知了,但不能否认朱元璋其他的历史功绩而已,还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能力挽狂澜的人物,只是任何人都有历史局限性而已。
标签: 当前反腐倡廉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