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的后人,可以说是门庭有光。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是个县令。父亲六岁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司马光能背诵左氏春秋,并且能描绘出其中意思,可以说是小小神童一枚。二十岁司马光中进士,历任图龙阁直学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职。经历了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可以说是北宋政坛风云人物,司马光为人谦恭,刚正,刻苦,《资治通鉴》就是他的大作。
司马光七岁就非常稳重,可以说是早熟,也可以说是异于常人。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玩,有个小孩爬到水缸上玩,不小心摔进去了。水缸水很深,小孩又够不着。别的小孩都哇哇大叫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放弃逃跑,他急中生智,他捡了块石头用力向水缸砸去,水流出来,小孩得救了。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不要麻木不仁,遇到问题,不要逃避,敢为天下先。至于七岁小孩素质也不能过分苛求,但是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品质从小需要培养。
司马光七岁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小伙伴失足掉进缸里,别的孩子都害怕地跑来了,只有司马光淡定地拿起一块大石头,把缸砸破,救了小伙伴。
司马光的行为举止根本不像是一个七岁的孩子,他沉着冷静,说明平时就对自己要求严格。他砸缸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要慌乱,而是要想办法解决。如果一味逃避,很容易错过最佳时机。就像如果他没有及时砸缸,小伙伴或许就错过最佳救援时间了!
揠苗助长的故事,使人明白了什么道理?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也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读音是yà miáo zhù zhǎng,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相关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教育上的揠苗助长:
孩子没有足够的实践,就直接让孩子把方法和套路背下来,就是拔苗助长。
而孩子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后,再进行提点,指引孩子总结规律和方法,就是真的理解和吸收了知识。
以下举个例子来看:
标签: 小故事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