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作中,通感运用得最精彩的诗句有哪些?
宋帝赵匡胤在设宴请百官赏月时吟出:"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就续不下去了,过了四百年后朱元璋将它续上:"恒成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我认为续的并不是赵匡胤当时前两句的意境,也就是说,后两句不是前者吟诗•立意•的主旨。这里我给它写成一首完整的诗:《可上九天揽月》
未离海底千山墨,
才到中天万国明,
只为玉兔迟迟跃,
早想乘风揽月行。
•能在毫无立意的头条评论中在分把钟之内临时构思:完成四百年未续成的诗句,我认为这是我作诗通感运用中比较满意而且是最精彩的句子。
(因为既要修改续诗,就要比朱元璋所续的意境好。)
说到通感,立刻想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两句声名远播的通感,很是经典。
第一句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属于嗅觉的“清香”用属于听觉“歌声”来表现,独到精妙!第二处写月下荷塘的光与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将属于视觉的“光和影”用属于听觉的“旋律”表达,别具一格!
那么什么是通感呢?顾名思义,就是使感觉之间相通,即在描述事物时,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使用,从而使表达更灵动、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要说诗歌中的通感,在描写音乐的作品中常常经常出现,即,用通感“以形写声”。
例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意思是:(箜篌的声音)清脆动听,就像昆仑山美玉破碎的声音,像凤凰鸣叫的声音;就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的样子,像香兰开怀大笑的样子。这一联中,上句用比喻“以声写声”,下句用通感(化听觉为视觉)“以形写声”。
例2: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韩愈《听颖师弹琴》
意思是:琴声像没有根的浮云柳絮那样,在广阔的天地间随风飘扬。这一联也是用通感(化视觉为听觉)“以形写声”。
[cp]«黄昏染成诗绪~~秋之声(15)»
那天,我沿着茶垄走上库坝,
看血色黄昏染成的晚霞,
几度徘徊,几度思量,
诗绪流淌出美丽的风华。
那天,我站在高高的库坝,
看归来象群将长长的象鼻垂下。
我在烟雾绕缭中睨视着,
看象的步履沉重又慢慢进发。
那天,我欣赏二竿高的夕阳,
说到通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这句了: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句文字选自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说的是这么回事,清香本是嗅觉,歌声本是听觉,作者却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怎么说呢,这有点儿类似于武侠小说里的乾坤大挪移,把人对于外界的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器官的相互贯通,不分彼此。
打个比方吧,就是闻见声音,听到颜色,看见气味,等等。
在古诗词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手法,谁优谁劣不加评比,不妥处也请多指正: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这个不解释了吧。一个闹字,简直用的不要太经典。视觉转听觉。
“鸟抛软语丸丸落,雨翼新风汎汎凉。”(黎简《春游寄正夫》)
鸟声很软,所以圆润如丸,就是把鸟声音比喻成一颗颗小丸落下来。听觉转触觉。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这首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我很喜欢。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光照在窗上,这时,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这首《静夜思》。我思念离我而去的父母,我想念将我养大的故土,我怀念那里的一草一木。
目前国内谁写的诗歌最好呢?
目前来看,将诗词写得好的列举如下:
1、黄自强——诗词具佳。
2、几行微情书——情诗词写得好!
3、一凡和尚——善长七律
4、五峰巴人——古风、律诗、现代诗都有涉及,尤工排律,时有惊人、绝唱句。
5、大别山人、壮图山人——相互唱和,开启诗坛一段佳话,诗已追唐风!
这是我所知的,遗漏的应该还有许多,以后再增补
一个人的狂欢(诗抄)
引:既然无法让你回心转意,那就让我一个人狂欢吧
……
又是一年三月三
我又跪拜在菩萨的面前
忍不住就泪流满面
独自一个人回味我们曾许下的誓言
只能祈求菩萨保佑你开心快乐
永远平平安安
……
因有“最”,这个话题就沉重了。自古文无第一,需至少几百年,历经岁月洗礼,大浪淘沙,留下的方是真金!
现当代只有毛主席他老人家能领袖群伦,纵横捭阖,高瞻远瞩,上接苏辛,下开百代,他的诗词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诗史”。
鄙人孤陋寡闻,识见有限,不敢妄自揣测!
这个没有办法回答!因为现今写得好诗的人都不会阿谀奉承,导致默默无闻; 而出名的诗人常以老干体和歌功颂德见长,大名虽常闻,诗句鲜有闻。要知道,诗歌诗歌,读之心怡,吟之快意,歌之畅怀,方为诗歌。而现代诗早已丢了诗可歌的韵味,而成了如今分行的让人难以捉摸的分行口水句子了。对于格律诗,随着古典文化的兴起,虽有一些气象,但观各路诗刊和大赛,有几个是为格律诗定做的呢?!
现如今,诗歌早已脱离人民,而是一些圈子里人的互相鼓吹与自慰罢了。没有群众基础的诗歌,一定不是好诗歌!为什么格律诗现在渐火,主要是因为现代诗已被一群以诗为诱饵的人糟蹋得不成样子,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读者,只是一群人的自我狂欢。接之近年来各类古典文艺的讲座与诗词娱乐文化的兴起,人们逐渐拾起了尘封多年的格律诗。
格律诗有个好处是:无格律不以成诗,无深厚的文学功底与良好的文学修养难以为诗。而这些是整日里鼓吹现代诗的大诗人所不具备的,想胡写乱谝,是会弄巧成拙的。
所以说中国的现代诗已失去了读者,是炒作与潜规则上位了一些所谓的诗人,而他们到底写过一些什么,恐怕谁也不清楚。而对于格律诗的创作,宣传不够,弘扬不够,认识态度也不够。
若问现今谁写诗最好,答案是模糊的。读者认为好的,得不到承认与宣传。而诗官们认为好的,老百姓不认可。所以问现今谁写得诗好,只有众多爱好诗文的网中诗友的佳作和诗词圈中口口相传的诗歌为主了,尽管他们默默无闻,但我觉得要比国刊省刊上那些常见的诗歌要好太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有幸认识清华大学教授李老师,今年赠送我一首诗,正写在北方一场及时雪,幸福感触惊生情,瑞雪兆丰年,农民又有好收成。
李老师诗写如下:
望雪
片片梨花涌春潮
点点甘露竞逍遥
欲想寻梅先踏雪
恰逢真情喜雀桥
北京几乎两年多未见雪了,近几天连续降雪,真可谓瑞雪兆丰年,祝愿亲朋好友踏雪寻梅、再创佳绩!清华大学李老师敬送
标签: 叙事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