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西汉,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享国共二百一十年,而“文景之治”是汉朝出现的第一个治世,从汉初至汉文帝,汉景帝即位七十年间,海内富庶,国力强盛,为汉武帝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景之治”的出现是在国内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情况下顺势而出;西汉初年,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楚汉之争,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非常贫困。而汉高祖死后,汉廷经过一段时间的动荡,爆发了诸吕之乱,随即汉文帝刘恒即位,他在即位之后,稳固帝位,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勤俭朴素,实现了国家强盛安乐,百姓富裕小康,开启“文景之治”的开端。
文景两位帝王统治期间,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并且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汉文帝鼓励农耕,节约国家的开支,从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到汉景帝后期,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百姓已经富裕起来,社会安定,粮仓丰满,国库充盈。在文景期间,两位帝王对边疆都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已免耗损国力;同时开放边境,与匈奴互通有无,进一步促进了汉朝时期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
文景之治是汉朝王权的统治下,统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采取与时代相应的统治政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因而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养精蓄锐,为后来汉武帝出征匈奴,扩大国家版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首先是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汉朝自立国开始,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是很轻的。其次是人民富足,社会稳定。再次是经济发展,国库充足。文景时期“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国家财力之雄厚,中国封建社会少见。
文景之治是通过轻徭薄赋政策取得的,积极为农民建立平静稳定的生产环境,努力把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干扰降到最低,减轻赋税徭役的负担,打击豪强对农民的侵害,减免农业税,稳定物价,国家财政收入多,人民富足!
汉朝建立之间,是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长达四年,
在之前,是反秦的农民战争,
秦国统制了14年,再往前又是春秋战国的时期,战争连年。
所以到汉朝建立,实际上稍微好点的也就十来年,而这十来年面对的是秦国的各种税务和徭役,老百姓真正修生养息的时间几乎压榨的没有。
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西汉建立初年,社会经济非常贫困。生产力低下,老百姓无法正常安排生产,饿殍遍野,甚至有人吃人的现象,人口锐减,虽然在体制和军事上西汉完成的大一统,但在民生和经济上,还是非常匮乏的。
刘邦出巡安排的马车都找不到四匹颜色统一的马匹,宰相将军们连马车都没得坐,只能坐牛车。
刘邦虽然做了皇帝,但面对的是一个经过战争后一穷二百的国家,持续这样下去肯定会威胁政权,刘邦采用宽松政策治理天下,与民休养生息,让士兵复员归家,解放一部分生产力,豁免徭役,减轻百姓负担,重农抑商,鼓励农民多耕多种。恢复了破败的社会经济,稳定汉朝统治,是当时刘邦急需解决的问题。
刘邦死后,爆发了外戚乱政,吕氏祸乱朝纲。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杀吕氏外戚,并迎立刘恒为帝,史称为汉文帝,才使朝政稳定下来。
刘恒死后,刘启即位,史称为汉景帝,刘邦、刘恒和刘启,都面对过残破不堪的国家,农民为什么反秦,秦朝为什么灭亡,三位皇帝心里都清清楚楚,所以刘邦定下了与民休养生息的基调,刘恒和刘启继续保持了这种基调,并加以深入的推行,不但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还大力支持恢复农业生产,稳定汉朝统治秩序。
文景两帝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
相比于开国皇帝刘邦,和名声响彻的汉武帝,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并不为现代人所偏爱。虽然我们听过“文景之治”,但是对“文景之治”的内容也并不熟悉。然而“文景之治”对于古人而言,是难得的治国模板,美名也是一直流传。
那么“文景之治”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其实主要是汉文帝的功劳,汉景帝虽然比不上父亲,但好在爹制定的政策都很好的遵守下去,为汉朝后来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文景之治”让农业得到发展。汉文帝即位以后,采取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政策。他特别重视农业生产,认为耕农是国家的根本。为此,他创建“籍田”制度,亲自耕作,将收获的粮食供给宗庙祭祀时用,因此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下田耕作的皇帝。他对税收进行重大改革,降低税收,免去田租,减轻徭役,让更多的人能参加农业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出现了“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的景象。到了汉景帝,他继续生养休息,免除天下民众的田租,下令老百姓出田租的一半,百姓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了。
“文景之治”让工商业得到发展。为了弥补财政税收在农业上的减少,汉文帝大力提倡发展工商业,下诏令开放山林川泽,允许私人开采矿山、开发渔业和盐业,鼓励农民开展副业生产,商人贩运不受关卡津梁的检查限制。由此就可以想像当时“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场景。
“文景之治”让刑罚得以减轻。为了让百姓能够尽情直言进谏,汉文帝废除了诽谤罪,官吏不能因为老百姓有不满的言辞,就以诽谤罪论处。除此之外,汉文帝还废除了肉刑、连坐,犯罪的人不连累到妻子,不诛罚无罪的人。到了汉景帝把杖刑也改得更轻。刑罚的减轻让百姓不再担惊受怕,也能够更好的投入生产生活。
“文景之治”让国家得到稳固。南越王尉佗自立称武帝,考虑到当时国力不足,汉文帝降低身份,允许“服领以南,王自治之”,避免了一场战争。匈奴倾入代郡,汉文帝与匈奴约定和亲。汉景帝刘启则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得到稳定,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汉文帝、汉景帝创建了“文景之治”,才有了后来的“汉武盛世”。
文景之治的主要成就
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
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
首先是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从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一直很轻是历史上公认的。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外,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这样的安康和谐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再次,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国家财政与建国初相比,出现了天壤之别。如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财政实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少见的。
由此可知,西汉以“文景之治”为标志的太平盛世,是通过轻徭薄赋政策取得的。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也不是无所事事、放任自流的“无为”,而是积极“有为”的。那就是为农民建立平静稳定的生产环境,努力把对农民生活生产活动的干扰降低到最小,努力保证农民的劳动得到稳定的报酬。在排除农民生产干扰方面,一是减轻政府对农民的赋役负担,二是打击豪强对农民的侵害;在保证农民收益上,一方面大幅度减免农业税,一方面通过财税政策稳定物价。太平盛世,国家的财政收入多、富人的收入高不是标志,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富足程度,尤其要看农民的富足程度。
标签: 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