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年成为“跨年”,春节称为“过年”?
“跨年”之说,意为“守岁”,也就是“新年倒计时”。是人们表达“辞旧迎新”、“缅怀过去”、“对新的一年希望满满”的心里寄托。
这种心里寄托源于农历年的“守岁”,被移植到如今的“新年跨年”之中。
春节在冬去春来之际,按农耕文化的生产周期,旧一岁已终,新一年播种未到,农业生产的总结和期盼,自然就映射到了春节的守岁活动中去,最终延伸成了古人在守岁同时,缅怀过去、珍惜光阴的心里映射活动。
古代守岁,有守护灯火、祛病祈福之意。长者是为了辞旧,寓意珍惜光阴;年轻人则是为父母长寿祈福。通宵达旦,围炉团坐,谁也不能睡;慢慢地,就演变到了如今的凌晨半夜就差不多了。故名“跨年”。
守岁的本质,就是大家呆在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如果大家都盯着时钟走字,彼此干瞪眼,那该多无趣?其实,古人守岁,早有集体娱乐作为消遣,打发时间。
“过年”之说,源于古时的一个传说。当时,故事中的两个怪兽,一曰“年”,一曰“夕”,前者为益兽,后者为坏兽。“夕”好冷,“年”好热,所以,“夕”出现在冬天,“年”出现在春天。由于春节正是冬春交替的时候,正是“夕”睡“年”醒的时候,人们就在这一天赶走坏兽,迎接益兽。故而把冬天最后一天叫“除夕”。
现在的春节有两层意思,一是本意过春节,二是迎接新年。后来,就把二者合起来了,成了“过年”。@途途时道 #旅居生活家#
新年称为跨年,是按照阳历计时法,在元旦新年的第一天,直观上用了新一年份的计年,所以成为跨年。
过年是按照阴历计时法,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流传下来一直称之为过年,此说法也让人感到更为喜庆。
跨年是西历新旧年更替,结束与迎接。春节是中国人以及亚洲部分黄种人的传统黄历节日,因这个时节没有任何农忙,农民们对一年的过去有个总结和对来年的一个展望,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个哲学味道,辛苦一年自己给自己放假,再苦再累也要过自己的狂欢节,好吃的好玩的喜庆都集中在这个时候,这就是中国人的一部分。
中国人用阳历与阴历记,〝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我国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又名国历。〞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阴历适合于农家,故名为农历。元旦是按阳历(国历)说是跨年,老百姓按农时即阴历说是过年,一切以农时为依据,长此以往形成习惯。
我是简繁,感谢小悟空的邀请!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只是很多人没去细微的分辨过。
实则在古代,元旦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这个习俗自汉代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后来清政府崩塌,民国时期的孙中山先生将“新年”重新定义,定民国元年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那时候还并不叫“元旦”,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为区别“两个新年”,变将元旦新年定为1月1号,而把“春节”定为农历正月初一。
所谓“跨年”,这不过是新时代人们对于元旦庆祝而发明的新词而已,很多人都说现在过年越发没有“年味”,这也正常,新时代的年轻人都去“跨年”了,绝大多数人都在大城市的中心去玩了,但是过年都在家里陪着家人吃饭而已,自然会多了家庭的温馨,少了城市的喧嚣。
年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农历的正月初一现代定名为春节,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春”在古代很受人们重视,如有“双春”之年视为大吉的之年。除夕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年尾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守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春节又称之为过年。在南方大年三十交新岁称为过年,大年初一是新年。过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才对,表示旧一年将过去,新一年将到来。
中国古代的元旦即为现代的春节,是同一天,新中国成立过后才彻底分辨出元旦跟春节。而春节过年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说“年”是一种动物,古代人们都怕这种动物,于是在小年后开始挂红辣椒、红灯笼等驱赶“年”,因为这个“年”怕红色的东西,久而久之,这个过程被人们拿来纪念,便有了过年一说。
标签: 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