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曾经学过《论语》哪些经典语录?看过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么,你有什么启发?
亲们:老朽近期已完成新编新译《论语》的工作.选择其中凡有关治国平天下90条的章句,合併归类在“政事”篇.浏览以上同仁的文章各有千秋都很好!北宋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致太平!”老朽的心得体会是能达到:子曰“政者正也!”四个字就行了!至于与于丹另当别论?
看了好几遍呀,句句经典呀。百家讲坛看过一些,主要看的是讲历史题材的,经典书籍讲解,我个人建议还是不看的好,除非是修行的大德师傅讲解。那些没有“践行”的理论解释,只能是臆想,无异于纸上谈兵,。
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巜论语》是人生自我修身的唯一一部宝书。是一部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做人要有人的品质,要有人的人格,要有人的风范。例如孔子在巜论语》中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看看社会上的人,真的能分出上智者和下愚者。再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1-26)君子安定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定。
人欲修身养性就必须熟读巜论语》,巜论语》每篇每章悉为人生的座右铭,各取所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修身方面,足足够受用终生。(20200310)谢系统将拙文推荐巜头条》首页。谢金城逸翁之邀。
半部论语法天下,并非是说你读懂了论语用其一半的智慧和道理就能治好天下,只能说是论语是一部非常经典,非常高深,非常有哲理,能规范人民行为,对治国理政有很大帮助的书籍。从古到今学过论语,读懂论语的人成千上万,又有谁用这部经典治理好天下的,所以说读书和运用是两回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靠几本书就能成就事业,那天下不早就幸福太平了。启发是有,只能理解为说时容易做时难。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们的语录结集,朴素而实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了《尊孔宣言》说“如果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成为世界名言,据说联合国大厦用世界各种语言文字镌刻着这句话。
学过的经典语录主要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过犹不及”。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何看待于丹讲解的论语?
《论语》是古代文化的精华,曾经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但在今天只是文化谈资,并不作为今人的行为准则,评对评错都不影响社会的发展。
(网络配图)
于丹老师只是把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借《论语》讲述出来,只是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就像当年孔老夫子提倡人们克己复礼一样,都没有法律的约束力,更没有要求各级行政组织传达落实。
社会需要鸡汤,普罗大众都会需要寻找心理安慰。在公众媒体上,遇上一个洋洋洒洒、传经布道的女菩萨,正好托付自己的心灵。
电视是广播形式的媒体,于丹在电视上出现的时代,正是全民迷信电视,学术迷信百家讲坛,形式迷信听课,这时是造神运动的巅峰时期,于丹在这时带着《论语》出现在了全国最高神坛上,只是赶上点儿了,当时还有易中天、马未都等,今天很难超越。今天互联网的互动形式优化了电视广播形式,学术随处可以设坛开讲,形式崇尚交互,人人都自以为神,谁也不服谁了,都想打倒了于丹自己来当于丹。
(网络配图)
于丹讲论语已经变成了“于丹现象”,那就是掀起热潮,推出网红,迅速变现。
我们应该感谢于丹给我们带来了国学热,她一夜成名的事例激励了更多的学子,她能成为富翁也改变的穷苦读书人安贫乐道旧观念。
于丹,怎么说呢?大名校教授,又是研究孔子的专家,能说会道,一路讲下来清风扑面,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孔子那一套是一种道德的高标准,在当时孔子四处兜售,也沒人买帐,真是慌慌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狼狈之极。孔子论语,有道理沒有,大大的有。实用行吗?不行。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现实环境下,用论语套,只能说你不识时务。现在讲钱是爷,你说是浮云粪土,你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现在人说我骄傲,我就是我,你讲礼让,人家都欺负你等等,根本行不通。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取其精华,沒必要再走老路论来语去的,搞点创新,紧跟时代,使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小康才是正道。对与不对,只是我的看法。照搬孔子我是昨着也不看好的!
其实于丹讲论语还是不错的,至少目前国内能与其比肩的人还不多!于丹的讲座之所以倍受诟病,我想原因有四:一是于丹的诠释比较符合主流观念,而现在许多人是反主流的;二是于丹主张人要内修而不要怨天尤人,而现在的人多有怨气而很少反省自己;三是于丹的讲座文釆飞扬,语言瑰丽,富有生活哲理,这就容易遭人嫉妒;四是于丹是知识分子,却与政府走的很近,这让一些个公知不舒服!
于老师和梁老师都知识渊博,任何人都否定不了,就于老师讲《论语》有争论也属正常,我自知自已是才疏有浅,不学无术之人,今天也有几句话说说,见笑了。我国是几千年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深,造就了一代一代不朽的先知和圣人,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所有这些都是祖国的瑰宝。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扬壮,大,推承创新,也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使命,各人都应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为人类社会进步,祖国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于老师把死人说活,是于老师本事,我们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应该人云亦云,一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样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术上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是个包容的社会,要容许各杼己见,畅所欲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的背景和环境以及角度不同,对人和事的看法不同可以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古文人相轻,不相敬,相互妒忌,相互排挤,其实文没有第一,武没有第二,为什么不能文人相敬,互通有无,互相团结,互相友爱呢?人生苦短,人生悟道,看淡名利,坦诚做人,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才是人间正道。子在川上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陶铸的诗说得好,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和天地宽。
回答问题前,得先问两个问题:一是读过《论语》没有?二是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没有?
《论语》离现在己有250O年左右,从汉代到民国,都有许多大学者在解读。每个时代对《论语》的解读都不尽同,而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可以说是当今集大成者,她是在国家提倡“民族文化自信”,和“读经热”的大背景下,走向《百家讲坛》的。不管你承不承认,于丹解说《论语》的影响力,当今无人能及。
自宋代开始,科举出题基本没离过四书五经的范围,这使得《论语》成为中华文脉得以传承的最大功臣,从这个角度来讲,于丹讲论语,是在做一件传承中华文化的美事,不应受到这么多指责。
再说于丹对《论语》的讲解。她把一位25OO年前圣人的话(十二章)归结于七个方面来讲解,使当今的人能听懂,有感悟。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只要有一点的文化良知,就不该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她。
于丹讲《论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没有宽泛的知识结构,是万不可行的,因为她站在央视的讲台上。我不相信还有第二个人能把这个古籍说得这么明白晓畅。
于丹讲《论语》,并没有脱离论语本身去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她讲“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都在引用《论语》的原文,用历代文豪大家的原文来佐证她的论点(如陶渊明,苏东坡的诗),用小故事来延伸她的论点,或庄或谐,云轻水清,收放自如。你若骂她,得比她有本事才行。
说于丹打开了“心灵鸡汤”的魔盒,使现在的文章充斥着“毒鸡汤,瘟鸡汤”。这真是错怪了她。记得央视播《百家讲时》,总有一些“话外音,心灵感悟”之内的东西,那才是鸡汤,而说这些话的人,根本不是讲坛上的于丹。把一个那么大的传媒平台做的事,要一个小女子来承担,这真不是君子所为。
现在有个怪现象,以骂公众人物为荣。要是谁犯了一点错,就群起而攻之,踏上一只脚,恨不得他永世不得翻身,还要刨他祖坟,骂他亲友。不能因为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不能因为于丹在国外摆了架子,就说她讲《论语》也是条大罪。不偷不抢,不贪不黑,凭本事做学问,过生活,何罪之有?
标签: 于丹说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