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是什么样的?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确实不多,但宣传和弘扬的都是正能量,如放电影是《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火红年代》、《春苗》等,即使有说书的,也是如《杨家将》这类正能量的古代内容。那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宣传的内容就更不用说了。那真是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年代。
毛泽东思想宣传隊是农村文化生活唯一的标配,但很少有大队支撑,一是资金二是时间,多是抓革命促生产,三是少有文化人,尤其没演艺没导演人才。
很少有白天组织文化活动的,通常是夜说晚演出,只耍有,倒还是有老老少少男另女女观看,多么地饥渴呀。
再就是电影,旡论何地,只要不超过五公里,年轻人都是要结伴赶场的,若本大队有电影可是老少齐上阵,小孩子们还要搬凳子占场地位置的,那种美劲,兴高彩烈欢呼雀跃简直是过大年般!
在那种顶星星戴月亮大于巧干抓革命促生产的日子里,难得地开荤呀!文化生活?什么叫文化生活?社员完全没概念,一年也就有那么一两次,什么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红灯记智取威虎小红色娘子軍白毛女倒也看得津津有味不厌其繁!
我是一个60后出生的人。自记事开始,要说文化生活,能进入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就是家家户户按上的简易小喇叭。就象收音机里拆下来的发音喇叭一样,早中晚,播放的时政新闻,还有轮番播送的八出样板戏。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到了70年代,最开心不过是,放学后,知道三乡五里的村庄放电影,会不好好吃饭,偷偷跟着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一起看电影。
当时最喜欢的电影,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这样的英雄形象,让我萌生了参军入伍的想法。高中毕业,这个想法终于梦想成真!回忆起,那个时代,农村的文化生活真是太单调了。让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根本没有办法来了解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带来的幸福感。孩子们只好传承老一辈留下来的土游戏,和胶泥,印垠模。弹球打帕捉迷藏。用这些方式来打发儿时的乐趣!
看起来很土的业余生活,如果让当今的孩子们去继续,看起来即使是文化传遗,也找不到传承人了!
一 、社队都有业余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深入各人群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所以,那时政治空气高涨,人们思想纯洁,将对国家贡献摆在最高位置,人人为公,私心杂念很少。
二、电影小分队,抬着小型发电机、挑着放映机和电影片,在农村各地巡回放映,所有影片都是歌颂工农兵、英厷模范、祖国建设……
三、全民学唱样板戏,争当英雄模范。起初是八个样板戏,紧跟着陆陆续续出台和改编了30多个戏剧。样板戏无论是思想导向还是表演艺术等诸方面,都是超越历史的,而且至今没有被超越。样板戏深入人心,人人都会唱几句,自然而然的将人们的思想引入其中,造就了思想革命化的年代。
四、玩扑克、下象棋、五子飞、打山棋……打扑克输了的臉上贴张纸条,叫“挂胡子”,下象棋输了的刮下鼻子;捡个棍子在地上一划、或是拿支粉笔或木炭在桌上、板上一划,就是五子棋、打山棋,两个人在玩,周围一群人在看,玩夠了时,啊……一声喊,大家就散了……
还有玩三棒古、掌手劲、打八王鞭、摔跤、比眼勤……民间的玩耍应有尽有……
标签: 农村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