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的语言为什么这么晦涩?不能用白话吗?
现代人事情多,时间占有多,耍读佛经,建议先看赵朴初对佛经的问答,然后再看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因为在传承中近接更近现代语言,正确地表达古佛的思想言语,更重要地是觉悟,而不是记忆,当你觉悟了,所有的法就应丢弃,就如佛祖在金刚经所说,我所说法如筏喻,到达彼岸了,船筏就该放弃了。
佛经需要修行来实证,修行的品位不同,也就是般若能量场的强弱不同,修炼佛经的章节也不同。
如果是初学佛法,从佛教的四大真谛入手,没有什么内容是难懂的,第一真谛苦,人生是痛苦的,第二真谛集,痛苦是由欲望产生的,第三真谛灭,痛苦是可以消除的,第四真谛道,消除痛苦的方法遵循八大正道。
如果四大真谛没有修好,就去修炼心经 "无苦集灭道",肯定会越修越感觉佛经难懂。
心经描述修行状态,而金刚经描述具体修炼功法,依据佛经,我们可以开发出各种修炼方法,浅说,这些方法可以修身养性,去除生理/心理烦恼。深说,破茧成蝶,化空尘世幻影,抵达彼岸,极乐净土。
佛经本身是翻译的,翻译的语言跟本地语言肯定是有差异,比如很多音译的词,从翻译角度来说是翻译找不到对应的词,直译音译来说更加能保持原文语义的范围性。我当时读佛经的时候也是如此心情,一方面觉得佛经的内容很吸引人,很广阔深远,另一方面又觉得般若这个东西是中华文字里没有的,创出来的一个词,三藐三菩提按字面也是不能理解的,仓颉创字里没有这样的组合。所以可以这样,一条路呢,不要执于文字,你就把它看做,这几个符号对应了某种说不出来的隐约感的境界,这么去读,读背后的那个感觉,佛经依然非常好。事实上佛经带给人的也是启示,抠文字本身也是错误的。说白了就是读经增加感觉。其次,我个人的路呢,后来我去读了道藏,发现很多其实讲的是一个东西,但是道家的东西是本土的,他的语言就是一整套跟中华文化对应的,文字本身的韵感更强更贴近。然后到实修过程呢,我又发现道家的炼丹啥的我不感兴趣,我就想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楞严经非常好。说不出来两者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直到我遇到我的法缘,我才知道,本质来说,两者探索的对象就是一个,宇宙的本质和规律。你也可以上问道之修网站看看,也许有启发。
感谢邀请。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开启了庞大的佛经翻译的过程,自东汉到唐朝翻译佛经达到了高潮。佛经语言晦涩,一方面是因为好多是音译,所以我们感觉很晦涩难懂,另一方面,由于用的是古代汉语的形式,与我们现在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读佛经,最好要有古文基础。
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阿弥陀佛的故事》(后又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再版)、北京中体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十集动画片《阿弥陀佛的故事》、《人身的真相》、《造佛像的功德》、《地狱亲历记》,《白话阿育王传》(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杂阿含经的故事》(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中阿含经的故事》(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长阿含经的故事》(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增一阿含经的故事》(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别译杂阿含经的故事》(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悲华经的故事》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佛陀本生故事》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六度集经的故事》(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贤愚经的故事》(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问佛》(正在出版)、《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句》(正在出版)、《佛陀人生教育》、《过去现在因果经的故事》(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幸福人生的因和缘》(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礼赞地藏王菩萨》、千集动漫系列剧《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佛陀的一生》、国学动漫系列剧《二十四孝的故事》、《地藏王菩萨偈颂》
如何从《心经》260个字看佛教“空”的含义?
《心经》中“空”是佛教禅定中实践的结论。佛教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内容其实都是佛陀或者说佛教实践者所创立的。当然,佛教的宗教实践是不可说不可说的一种体验。
《心经》是佛教经书中《大藏经》般若部里最核心的经,“空”又是《心经》的核心内容。
《心经》中“空”的含义,不是一般状况下大众读诵完《心经》所感悟的空(即没有或不存在)。是包含了一层接一层的多层含义。
首先是进入一种非常的禅定(以观世音菩萨来实践行深般若波罗蜜)展现出“空”,这是一种妙空,是引出色(物质世界)、五蕴(色受想行识)、和诸法(一切存在和本我)皆空的必要条件。不然的话不能体察。(我们只能体察世界依然精彩!)
接下来再进一步阐述“空”的不生灭不增减不垢净的世界,甚至没有本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直至空到佛教基本教义中最重要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
对“空”的几层阐明后,得出“无上正等正觉”的密钥是因智慧(一种妙智慧)要到达彼岸,也是“空”境的果。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是常人可以理解的状态,众生多么向往!)是妙智慧至彼岸体验到“空”的真实必然!
所以,《心经》里260个字,“空”是禅定者(里面内容是观世音菩萨的禅定实践)的果,到达妙智慧的彼岸和“空”又是相辅相成的。
--END--
《心经》中的“空”,是“有”,真实的存在。“空”,不依赖外界诸法相而真实的“存在”。见外相而不动念其“心”,不受外相的干挠。见外相,不起“色”心,不起“色”胆。见外相有色,是心动念,外相才有色。心动物才转。例如:念经,口里在念,而心未念,就会(心)被经转(利用)。口里念,心也在“执行”。这叫转经(修行)。
“不在其位,不谋其职”。(也通)。不动妄念。与道教的“道法自然”相通。上下不分,来去自由。“心空”。
例如:今天所经历的事,在往后的日子里,不可能再重新经历一次。过去了的:就是“空”。
未来的还没有来,不可测也不可得。(明天会经历什么呢?今天的你预测得到吗?)。这也是“空”。
“不是幡动是心动”。(六祖语)。心不动念想,就是“空”。例如:发财了。买彩票,一下子中了5佰万,就不要想,分给老爹多少,分给老妈多少。剩下的自己花。只当没有发生过,不记挂在心里,这就是空。
空是佛陀思想的核心。空字,对于从小受教育的我们认知,只会把它当成什么都没有,或空无一物來解释。
但佛教中中的空,則不然,实有很深很深的含义。不去深入去研究,去探讨是很难理解其真义的。
佛教中的空,当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真空妙有,是空性。佛经中为什么强调这个空,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会如此的重要?从心经中就可以找出空性的深密缘由。把它应用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指明方向。就是心经的空,想要告诉我们的深义。
我们来谈一谈,心经中所谈到的空。如【照見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故空中无色,受,想,行识】…等。三界一切。皆因缘所生,缘起性空。有人会问,即然是真空妙有为什么还说空呢?例如梦中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当醒来时,方知是一场梦。
梦中的一切。皆是空也,你还会执着于梦中的所发生的一切吗?今生为人的我们亦复如此。一切诸法,都是空性的缘起,因缘所生的一切,亦如梦中现象的种种。知到是梦,知道了诸法的本性,实相,妙性真空,本无一法可得。如空中鸟飞跡,如人的影子。如镜中的影像。自心就不会去执着現象的一切了。
例如在生活中凡事不会去强求。得失心也不会重。遇烦恼时也能安然处之。痛苦不安时也能保持心中的宁静。时时而能以平常的心来面对一切,这就是空性,在生活中的动用。也就是心经所说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能深入空的密义。体悟丁妙性真空,本无一法可得,自心就不会住一切法。因为知道那是不是真实的,虚假的梦幻的,自心就不会被现象的一切所左右。清醒的看清真实面的人生。亦如心经所说的【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这就是佛教中空的最深真义也。
你有什么看法,可提出不同見解,共同來研讨增进。
标签: 佛语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