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一生中断过哪些奇案?
谢谢网友的邀请:包拯是个宋朝的历史人物,正史上有据可查的,是他当县令的时候,破了一个栽赃的割牛舌陷害案,至于什么狸猫换太子啊,铡美案啊,都是后世的文人编出来而成的,因为正史上都无据可考!之所以能广为流传至今,是老百姓希望有这么一个清官的形象,能为民做主!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赞。
对于包拯包青天大家再熟悉不过,知道他是个断案如神,执法如山,不畏权贵的好官。影视和戏剧舞台上,有很多以包拯为原型的作品,如《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等,都展现了包拯断案如神,刚正不阿的形象。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不是真的像影视作品和舞台上,展现的那样断案如神呢?这个当然不是!包拯执法严格倒是真的,是不是清官这个也不好说,因为史料很少有这方面的记载,不过我想执法公正的人,一般来说也腐败不起来,包青天之名也不可能空穴来风,关于包拯断案的经历史料记录就更少啦。
包拯真正踏进仕途,是在他父母去世后,守孝期满才开始的,当时他已经38岁啦!包拯1027年中进士,历任县令、三司户部判官、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开封知府、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
包拯以敢于直言进谏,弹劾权贵,不趋炎附势而名垂青史。史料里对于他断案的记录很少,因此可以肯定包拯亲自审理的案件并不多,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两个案例:割牛舌头案和假皇子案。
1、割牛舌头案
当年包拯到天长县做县令不久,就有人来告状,说是自己的耕牛被别人割去了舌头,自己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耕牛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简直就是自己的生命,没有了耕牛土地就无法耕种。因此政府也有法令保护耕牛,不准私自屠宰,否则就叛重罪。
听完案情介绍,包拯也是觉得很奇怪,不是偷走耕牛,也不是杀死耕牛,割牛舌头这有何用意呢?包拯沉思了片刻后,叫告状的农民回去把牛杀了,把牛肉拿到集市上去卖。告状的人一听懵了,本想争辩几句。包拯来了一句:照我说的去做就是。然后退堂了。告状人无奈,只好按包拯的意思去办,回家把牛杀了,把牛肉拿到集市上去买。
不出一两天,有人来告状,说有人私宰耕牛,包拯叫手下把他拿下,一问他就全招认啦,原来这个人和原告之间有私仇,为了报复,割了原告的牛舌头。当看到原告在集市上卖牛肉,他又跑来告原告私宰耕牛。没想到包拯正是利用他的报复心理,轻易破了此案,可见包拯有很强的推理能力。
2、假皇子案
包拯因廉洁公正、铁面无私、决断英明,不附权贵、敢于替百姓做主,因此在民间有“包青天”“包公”之称,在京师被官员们成为“包阎罗”。甚至随着在民间广泛传诵,包拯断案故事越来越多,被人们奉为神明崇拜,认为奎星转世,以黑面形象深入人心。
正史中的包拯
其实在正史中包拯以公正无私、不阿权贵著称,被当朝皇帝和大臣们尊重,以至于其后谥号为“孝肃”。孝,当然是因为包拯孝敬父母,多次因为父母而辞官;肃,就是包拯其刚正严肃,让人肃然起敬。
至于正史中包拯断案的故事,远远没有民间传说的那么神乎其神,甚至能够审理阴间鬼神的冤情。但是在正史中对包拯审理案件还是有记载的,那就是包拯在出任天长县令的时候,有一次有一个老农前来县衙报案。原来这位老农自家的耕牛被人偷割了舌头,要知道在宋朝耕牛属于主要生产工具,法令是禁止迫害的。面对案件,包拯推断出凶手应该是老农的仇家报复所为,因为毕竟割掉牛舌头没有利可图。于是包拯让老农回家将耕牛杀掉卖肉,果然有人前来状告老农犯法杀牛。包拯当场就将状告之人拿下,断定其位割牛舌之人,一审果然不出所料。
这个案件就是正史中唯一记载包拯断案的案例。
民间包拯所断的奇案
在民间包拯简直就是断案奇才,甚至在明代出现了《龙图神断公案》的小说集,这里面就详细记录了包拯100多则断案故事。
歌颂包公秉公执法、清正廉明,断了一系列有关“人命”、“奸情”、“盗贼”、“争占”之类案件,被塑造成为一个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如在《黄叶菜》《狮儿巷》中斩了皇亲国戚,在《栽赃》《鬼推磨》中揭露了土豪劣绅狠残,在《屈杀英才》《久鳏》中揭露科举场上的虚伪,在《乌盆子》对瓦盆进行审讯从而为苦主李浩伸冤。
这里为大家列出目录,有爱好公案小说的同学们不妨一读。
标签: 包拯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