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灵鸡汤”?它和真理有什么区别?
真理是药,鸡汤是营养品。
真理是对心灵的塑造,
鸡汤是对心灵的整容。
“心灵市场是人类最大的市场,每个人都需要。这是一种毫无成本的打劫,只需一个名义”。
以爱的名义,以善的名义,以美的名义。
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也是一个编织的世界。一旦现实世界无法提供基本的幸福实现,心灵幻化就有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人生格局、成功学、励志学、心灵鸡汤、年薪、豪车、美女……。 你越是没有,就让你越失去;你越是贫穷,就让你越痛苦。
没有这些“美好”的欺骗,我们其实很难活下去。不欺骗你行吗?不,你需要这些欺骗。
说实话不懂什么是心灵鸡汤,更不知道该怎么定义它。我只是从个人理解上,大约区分它们吧。
“真理”最重要的是“理”,道理、说理、理论,不管换成什么词,都必须有个论证过程在里面才行。也就是说,不论你说的多么美妙精彩,首先你必须要论证你的理论,同时还必须说服我。我思考过后,认可你的一套说法,于是接受。
“心灵鸡汤”大多没有这个过程。它们有的不是论证,最大量存在的是情感式的描述,听众一旦获得感性认同后,往往就更容易接受。它的问题就在于情绪感染是有时效性的,特定环境下,人的情绪容易被某种暗示效应所影响,可一旦脱离那种特定环境,暗示效应立刻就失效了。
理论论证,不需要环境对情绪的暗示与培养,它们都是冷冰冰、硬邦邦地摆在那里,你爱听不听,爱想不想,反正一旦你听了,就必须思考,就必须论证。心灵鸡汤太需要情绪烘托,听众一定要随着作者的情绪走,不能分神,更不能问很多为什么?破坏了情绪的感染力,心灵鸡汤大多只剩下一堆华丽的词藻,而具体内容往往是匮乏的。
忧郁,郁闷,空洞时就得来一碗。喝一碗下去可能感觉会滋润些,煎熬的黑夜睡不着的人这个可能就是夜宵。任何所谓营养的东西都是富含高热量糖份多,喝多了就会油腻。喝鸡汤不如吃麦当劳的炸鸡腿,大街上的小吃门面招牌写的都是卖鸡汤,而不是卖狗肉,吃来吃去都是一个口味,任一个食欲者都会吃腻。如果鸡汤喝腻了,吃厌了,就来一碗牛肉面,羊杂汤,或者臭豆腐。
心灵鸡汤就是人们知道的关于心灵成长方面的知识。
心灵鸡汤的内容是那些实践实修实证而成长过的人的心灵洞见,是他们的心灵感悟,但可能不是你的真情实感,你会说道心灵鸡汤,但你不会做,“说到”就等于做到,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后果,作为心灵知识你知道了,但能否将心灵鸡汤的知识活学活用,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能力,这就是另一回事情了。
比如心灵鸡汤中有一句大家都在传诵的:“要活在当下”,人们会说,但怎么做到呢?人活在时间里,时间一直往前飞逝,一刻不停留,“当下”是时间的哪一部分呢?当人说“活在当下”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人的“当下”又在哪里呢?这一知半解的“心灵鸡汤”就只是心灵鸡汤了。
又比如时下流行的心灵禅修、灵修,心与灵是怎样的关系呢?讲身心灵修行的导师们能说清楚什么是“身“,什么是“心”?什么是“灵”吗?身心灵三者的关系又是什么?连这也说不清的人却在讲身心灵的修行?讲心灵鸡汤?问题是很多人愿意受心灵鸡汤的欺骗,自欺然后欺人。
应试教育一方面具有很好的教育效果,能培养人们的整体意识,集体观念,普及知识的标准等等,但另一方面会造成人们的学习只停留在知识性的标准答案之上,追求共同结果的满足之中,人们只想获得一致性的结论,你只要告诉我知识性的结果和答案就好了,我能说出标准答案就行了,做不做到,别人并不知道,有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反正没有人追究,这就造成了社会在一些领域建设发展中“抄作业”、复制甚至剽窃别人创意和想法的弊端,这也是缺乏创意和创新精神以及缺乏创造能力的原因之一了,而知识的特质都属于过去,知识被掌握之后,知识要被超越,通过实践创意和创新。
真理是你能做到的或者你已经做到的真知灼见,通过实践、实修、实证而检验过的道理,你从你的心中,内在确信的道理,属于你的真理。你进入自己的内心心灵越深,你的真理就越具有普遍性,普世性,因为人类的心灵深处是相通的,相一致的,真正的心灵洞见直指人心,与人心共鸣。
标签: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