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师述职报告,生物教师述职报告范文

ysladmin 12 0

如何评价谯周?

谯周是三国时期的大儒, 也是有名的史学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他的学生。

其实谯周劝谏后主励精图治和反对姜维北伐并不矛盾,谯周应该说对天下之势看得还是比较清楚的,其时蜀弱魏强,诸葛亮数次北伐不利,蜀中百姓早有厌战情绪,出于与民休养生息 ,体恤民间疾苦的想法 ,谯周对后来姜维继续北伐采取了明显的反对态度 ,反对武力扩张, 劳民伤财,诸葛亮北伐失利的结果让谯周更加确定不能以卵击石, 否则蜀汉更不可保矣。

而作为一个小国,弱国如何变得强大,就必然要求君主贤明施政,当后主昏庸享乐时,谯周又岂能旁观,汉室中兴只能徐徐图之,慢慢集聚民心。

生物教师述职报告,生物教师述职报告范文-第1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劝降刘禅,谯周一张嘴把蜀汉给说没了,这也是后来很多史学家诟病之处。其实降魏客观上避免了生灵涂炭,也顺应了当时的天下大势,后来司马昭,司马炎又陆续征召谯周入朝为官 ,奈何其人当时年事已高 ,身体疲弱 ,再加上毕竟自己是亡国之臣 ,心中终有愧疚之情,这里面的情绪很复杂,谯周也不认为自己有功于魏晋朝廷,所以拜授的官位谯周也基本上因为身体等其他原因并未真正履职。

谯周,三国时期蜀汉的官员,四川南充人,属于蜀汉的益州本地势力,在历史上名气不大,因反对北伐,有人称他为蜀汉的保守派,又因曹魏伐蜀汉时,谯周劝刘禅投降,也有人称他为投降派,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很低。但此人的文学造诣很高,《三国志》作者陈寿就是他学生,在政坛上,反对北伐、劝其投降也是看清事实后的明智之举,算是一个谏臣。

图为谯周画像。

生物教师述职报告,生物教师述职报告范文-第2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谯周的父亲叫谯岍,在当地治学,谯周也跟着父亲饱读四书,有一肚子学问,刘备入主四川后,诸葛亮请谯周担任劝学从事,也就是主管教育的一个官职,后来升任典学从事,管理着整个益州的教育工作,刘禅当太子后,谯周被任命为太子仆,成为刘禅身边辅臣,刘禅即位后升任光禄大夫,终于崭露头角。谯周在任时看到对外用兵、百姓凋零,多次反对朝廷北伐;刘禅纵情声色时,谯周时常进谏劝阻。

在文学方面,谯周是蜀地顶尖的大儒,留下著作百余篇,后世为其建有祠堂纪念,图为南充谯公祠。

263年曹魏伐蜀汉,姜维死守剑阁,谁知曹魏将领邓艾突发奇想从马阁山绕道绵阳,这样一来蜀汉大势已去,当时朝堂上议论该怎么办,有人说撤往西南地区,有人说往东吴跑,时任光禄大夫的谯周则认为,撤往西南要提前安排,现在忽然后撤,粮少道路崎岖,肯定会引起哗变,去往东吴更不可取,东吴看似和我们关系不错,实则狼子野心,最好的办法是投降曹魏,按天下形式曹魏肯定会统一,不如早投降能早安排。

生物教师述职报告,生物教师述职报告范文-第3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图为谯周墓。

因为谯周做工作,刘禅投降曹魏,司马家族为感谢谯周,封他为阳城亭侯,267年已经称帝的司马炎,邀请谯周去洛阳,入朝担任散骑常侍,做自己的顾问,此时的谯周已经病倒,无法前往,于270年病逝,葬于老家巴国西充。谯周这个人呢,留下坏名就是侍主多年,竟劝主投降,亏自己还是大儒,教人都教不好。但劝降这个事,站在百姓角度,避免战乱,保全百姓,而站在刘氏来说,卖主求荣的小人,其实改朝换代时这种人多如牛毛,蜀汉灭亡也不是谯周劝降导致的,所以不用过多评价这个人。

谯周此人比较复杂。说他是奸臣吧,一生清廉,两袖清风。说他是忠臣吧,蜀汉帝国却因他的劝解而亡。谯周饱读诗书,为蜀中大儒,应该有读书人的风骨,但是世事无常,谯周认为投降曹魏,一定能保护所有人的荣华富贵,而不必有不必要的伤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在不是明智之举。所以,我认为他还是有一定正面形象的。

其实,谯周应该可以说是一个很理性的爱国者。从早年不断的劝谏后主要励精图治,到蜀汉败亡之际,力劝后主投降,这并不矛盾。而是恰恰反应出谯周是心中有民的,与忠心蜀汉相比,他更关心的是蜀地民间之疾苦。

谯周是巴西西充国人,是土生土长的蜀人,自幼研读六经,通晓天文,乃蜀地颇具德望的大儒。因此,身为蜀人的谯周,他所忠心的、所关心的,自始至终都是故乡的蜀地百姓,而并非蜀汉这个政权!

蜀汉政权是由三股政治集团构成的,一股是以刘关张为首的,最早跟随刘备起事的中原集团(原从集团);一股是诸葛亮、黄忠、魏延等为首的荆州集团;最后一股则是以法正、李严、董允等为首的益州集团,而谯周就是益州集团的官员。

益州集团作为蜀地的土著政治势力,他们才是蜀汉政权中最庞大、最为基础的政治势力。尤其是,随着刘关张、诸葛亮、黄忠、魏延等中原集团和荆州集团核心人物的相继离世,蜀汉政权已经基本上益州化。

而作为益州土著氏族,当初谯周兢兢业业的辅助蜀汉政权,劝导后主励精图治,更多的其实是希望能够借助蜀汉政权,共同把蜀地治理好,为蜀地的百姓谋福祉。因此,谯周对于蜀汉耗费蜀地民力,不断北伐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他曾著《仇国论》,力陈姜维北伐的过失,反对不顾民间疾苦,选择不断穷兵黩武。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魏(晋)一统天下之大势,到蜀汉末年已经是势不可挡了。顺者昌,逆者亡!所以,那时谯周又率先站出来劝刘禅投降。谯周这么做并非是因为他对蜀汉的不忠,而是因为谯周顺应天下大势,是为了让蜀地百姓免遭战祸。

谯周是位大儒是不错,他饱学多识,是蜀汉王朝的学者首领,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是他门下高足,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历来很受益州统制者重用和信任。作为益州本地出产的名士,如何在三国时代政权更迭中生存,细究起来谯周这位大儒的所做所为相当玩味。

当初刘备从荆州挥戈北上兵临成都,刘璋慌了神,是战是降乱了方寸。危机时刻谯周出场,他不是懂天文么,从天相入手,向刘璋解释了一番,反正都是近阶段老天爷也暗示在成都将有帝王横空出世。四川早晚会是刘备的,这是天命所归,谯周还说有儿谣“若要吃新饭,须待先主来”,劝刘璋顺势而为,不能逆了天道。

暗弱无能又怕死的刘璋顺坡下驴,向刘备举手投降,刘备兵不血刃占领了成都,从而打下蜀汉基业,三分天下占其一。

若干年以后等到魏国重兵压境,是战是降,刘禅举棋不定,又是相似的一幕,历史又要重演。做过刘禅老师的大儒谯周再次出马(能做太子师学问肯定好得没话说),力陈利弊,认为打是打不过的,逃跑也没地方去,还是投降吧,到时您封公列侯,我等做个县长还是没问题的。

谯周再次把他的那套星相学说搬出来,向刘禅强调天意如此不能违背,刘阿斗本来就没有血性,不抵抗吧面子上过不去,这边有人有理有据有天命高谈阔论一番,那自然乐得苟且偷安缴械牵羊去了。

当年刘备集团蒸蒸日上,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名正言顺,作为益州本地名士谯周守着个庸才无能的刘璋坐等倾覆,还不如早点去迎接如日中天的刘备,良禽择木而栖嘛。

等新主子来了,时间一长就感觉出味道了,刘备集团的政治框架和执政用人理念和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土著有着天生的隔阂。在蜀汉政权里混地最好的,最容易出头的,除了关,张,赵最早跟随刘备白手起家的少数几位,就是荆州中原人士,蜀汉政权排斥益州本地人,能重用的进入政权核心的益州本地人一个都没有。

诸葛亮去世后安排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都不是益州人,益州不是益州人的益州。作为益州文化界领袖的谯周在魏国兵临城下时,“劝导”刘禅投降也就不奇怪了。谯周之前就散布不良言论,说刘备的“备”代表足够,刘禅的“禅”代表出让,他代表着广大益州本土士族的心声,何必为外乡人的蜀汉殉葬呢。

关键是当时曹魏政权掌门人曹丕在用人方面施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各地士族名流担任本地品评官,如果曹魏来益州,这样的社会选拔机制对益州本地名流是大大有好处的。

谯周的行为是首鼠两端不守名节,还是识时务为俊杰,尽量使桑梓少受兵锋战火,仁者见仁吧。但他至少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集团和士族集团激烈的利益博弈,能处理好其间的关系,其国祚就长一些,否则就是替他人做嫁衣。

标签: 生物教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