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谈判中屡屡割地赔款,为何还能称得上外交家?
弱国无外交,割地赔款的条约李鸿章愿意去签吗?肯定不愿意,李鸿章不去不行,强们就认他,清政府的外交中李鸿章的地位是没有人能取代的。
李鸿章签署了清政府历史上多数的不平等条约,这是破败无能的清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让慈禧,光绪皇帝,去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不可能的。那时候的大清国也只有李鸿章能去,或则说只有李鸿章愿意去承担这个千古骂名。
称他为晚清时期的外交家没错。
其实真正的卖国贼是慈禧太后,李鸿章只是替罪羊,替慈禧背了卖国贼的黑锅,《马关条约》里,日本要求中国赔偿3亿两白银,李鸿章不答应,后来伊藤博文派日本浪人小山六之助刺杀李鸿章,一颗子弹打在了李鸿章的脸颊上,后来日本理亏,将3亿两白银改成2亿两,李鸿章用老命挽回了一亿两白银,公元1901年的庚子赔款,这是李鸿章生命里最后的一年,恭亲王看李鸿章年老体衰,于是说,这一次让他在卖国条约上签字,78岁的李鸿章老泪纵横的说:世上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这千古罪人还是让我来当吧!条约签订不久,李鸿章就病死了!虽然李鸿章有很多不当之处,但是卖国贼的罪名确实不能安在他身上,真正的卖国贼是祸国殃民的慈禧!
在中国近代历史当中,我国总共涌现出“两个半”外交家,这一点也是得到绝大数人的同意!其中周总理和顾维钧都能够算一个外交家,至于半个外交家则是李鸿章!那么在清朝的历史是当中,面对 西方列强的蛮横态度时,慈禧太后便将谈判的权利委托给李鸿章,但是真正下主意的还是慈禧太后。纵观清朝的历史当中,李鸿章所签订的条约都是丧权辱国的,为何人们还是将他称为是外交家呢?
当时清朝的情况,大家也是了解的,军事方面被西方列强打的是溃不成军,在政治方面主和派占据上风,这让李鸿章能有什么脾气?谈判桌上的底气来自什么地方?那便是武力上的强大,没有军事实力的支撑,那么你便是任人宰割的咸鱼,然而当时的清朝便是这样的情况,李鸿章在谈判当中面临着怎样的压力。试想一下,如果是你本身被打的鼻青脸肿,坐在一群黑帮老大面前谈条件,你敢大声说话么?
之所以将李鸿章视为是半个外交家,则是因为他具备外交家的品质!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时候不卑不亢,敢于为自己国家争取利益。大家都知道《辛丑条约》需要给八国联军赔偿白银4.5亿,可是谁知道在最开始的时候,西方列强开口条件是10亿!大家都知道《马关条约》清政府向日本赔偿大量的白银,可是这已经还是在原先基础上减少了一亿。那么西方列强为何要有所让步呢?还不是因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外交团队的努力?
李鸿章为何在《辛丑条约》上签“肃”而不签本名?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西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西逃西安。对于灭亡清朝,八国联军并不愿意支付这一过程的庞大成本,而对于清朝来说,又无法依靠武力把八国联军赶出大清的土地上。
于是,双方想到了和谈。而在晚清,办“外务”最有经验的,莫过于李鸿章——这位有晚清裱糊匠之称的名臣。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同年,李鸿章撒手人寰,走完最后的人生路。
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丑条约》的危害性堪称空前绝后,尤其在赔款方面,秒杀之前清政府签订的任何不平等条约。从历史意义角度来说,这一条约意味着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守土官长”。
只是,让当代很多人费解的是,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看起来并不像李鸿章三个字,而是像一个“肃”字。这其中有什么秘密?
不论是古代题材的戏文还是话本,都时常出现这个词汇:签字画押。可以理解成,签字和画押,具有同等的法律意义。
所谓画押,一般认为源自宋代,属于以草书形式加以自由发挥而形成的一种签字方式。可以理解成当代的美术字或者明星签名——比较喜欢追星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明星的签名,是完全不同于常见的楷书、隶书的,反倒类似一种字画。事实上,古代画押和当代明星签名、美术字,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此,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签署“画押体”的“李鸿章”三字,会让人乍看上去,像一个“肃”字。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李鸿章签署《辛丑条约》,并不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大清帝国。而李鸿章在清朝的爵位,是“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去世后,被清朝追赠为“一等肃毅候”)。因此,李鸿章在设计自己的画押签名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将自己的封号“肃”字和自己的名字结合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在签字以后,才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自己只是代表清政府,很多行为都并非出自本意。
因此,李鸿章的签名,才会形成由李鸿章三个字的草体堆砌出来的肃字。
标签: 三亚落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