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仅144字,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虽然只有144个字,却称为天下独绝。
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这篇文写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这个时期。南北朝在中国这么多朝代之中属于一个存在感极底的时期。这个朝代里的各种小王朝比比皆是,张王李赵来回轮着当皇帝,在这么一个极其动乱类似军阀割据的时代,能写出一篇精品骈文的,必定是一位高手。
这个时期社会黑暗,知识分子没有用武之地,登上历史舞台的都是莽汉和义士。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对了,吴均和朱元思都是男的。
二是,144个字的骈文中,每一个字都独立成词,虽然只有144字,却包容了1444个字的内容。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
三是,你别看它真的只有144个字。如果不是着急下楼吃饭,这个问答赏析我能写三天三夜不停歇。谁让它脍炙人口,天下独绝呢!
这篇骈体文写景如画,引人入胜,向我们描绘了富春江水的秀丽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江山的热爱之情。虽然不乏作者逃避现实、寄情山水的消极处世思想,但作者能跳出骈体文的格式限制,在一百四十四字中言之有物,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与朱元思书》天下独绝了。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469—526)字叔庠,梁吴兴郡故鄣县(今浙江省安吉县西北)人。他的诗文大多描绘山水景物,风格清新雅丽,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在当时文坛上发生很大影响。他的《与朱元思书》,生动地描写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的景色,刻划出孕奇蓄秀的祖国南方江山风貌全文共144个字,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优秀作品。
什么是小品文呢?小品文是内容短小、带有抒情意味合讽刺性的散文,古代我们熟知的很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尺牍、序跋、游记、记传等都可以算做小品文。且议论较少,以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居多,因其内容多带有讽刺口吻,发人深思。
那么什么是骈文呢?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其句子多四六对仗,讲究对偶,除此之外还讲究声律、典故和辞藻。但如果严格按照骈文的划分,《与朱元思书》并不是一篇极好的骈文,那为什么还被称为“天下独绝”呢?
一、美在语言
我们刚说了《与朱元思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最好的骈文,从“辞藻”和“用典”方面,当时盛行的骈体文大多堆砌如异草、珍禽、金玉等华而不实的语言来掩饰空洞贫乏的内容,同时由于过分要求句式的工整对偶,时人难免在文中使用大量的同义词,这难免让人感觉重复。但此篇文中的句法是骈杂交织的,其中的骈句、对仗并不严格,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在词义上“飘荡”与“东西”并不完全对称。但是从整体上看,文中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总湍甚箭,猛浪若奔”;“冷冷作响,缨缨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等对偶句,大体上都是符合对偶的。文中虽然也有近义词的使用如“不绝”“无穷”,但并不会给人重复之感。
再说用典,魏晋之后的骈体文几乎都以数典为工,通过使用典故使文章精炼、含蓄,典故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骈文之典,一用古事,二用成辞。用古事者,援古事以证今情也;用成辞者,引彼语以明此义也。”(《文心雕龙》)但后期用典过多和追求冷僻字也导致骈体文很难理解,累牍连篇。《与朱元思书》中只有一个典故,即”鸢飞戾天“,典出《诗经·大雅》,原意是指老鹰在天空中飞,现在是指为功名利禄而高攀的人,简短又贴切,完美避开了骈体文的缺陷。
《与朱元思书》除多用四字句,排列匀整,具有其美感外,还奇偶选用,骈中带散,因而它既使得文章整齐严密,句丽词畅,而又开阖自如,错落有致。
二、美在画面
这篇山水文着重抓住山“奇”水“异”的特征来写,有静态的画面,也有动态的景物。动静结合,化静为动,静止的山峰被刻画得千姿百态,从而画出了一幅绚丽优美的吴越山水图画。文章一开始便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蔚蓝天空,明朗清新的画面感扑面而来。远处连绵的群山越来越远,山色也越来越淡,天空随着距离的拉远也显得越来越低,直到和山色融为一体。随后进入中景,小船上的站立者同我们一样陶醉在山水中,沿着蜿蜒百里的江水探寻美景的踪迹。“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此句不但是总领句,而且伴随着时空的伸展和转移,镜头也变成站立者的俯视角度来写江水的静态,水中的鱼江底的石头都一览无余。随后镜头又向后拉远,江水滚滚流动的情态仿佛就在眼前。接着作者描绘两岸高耸而奇特的山峦,以小船为视线的起点,作者由俯视转入仰视,“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表现出了高山在压力下竞争下崛起的动态跃然纸上。这种以动写静的自然美并没有继续,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把视觉的动态转化为听觉的喧响:泉水的流动声,悦耳的鸟叫声,蝉鸣和猿啼交织在一起,给文章又赋予了音乐美。最后两句更是从心理效果上强调美景的美好,居然能让追名逐利的人沉醉于大自然,忘却世俗的牵挂。最后一句更是补上了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那屹立的群峰、澄碧的江水、飞动的风帆、入云的竹树,历历在目。读之仿佛身临其境,使人陶醉于江南美景之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既有对美好大自然的爱慕,又有对纷乱官场的厌恶,对友人的规劝。字数不多,但精致,景色美,词句美,又有内涵 。书中所写仿佛在读者面前跃跃浮现。怎么能不经典。
与朱元思书
南北朝: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风景美
吴均主要通过山水、动物、植物来描写自富阳至桐庐一带的美景,作者笔下的水时而清澈宁静,时而猛烈奔流,山陡峭险峻,但树木还是在竞相生长,给人勃勃生机之感,鸟而的歌声余音绕梁,猿猴的叫声也是此起彼伏,各种动物给这山水又增添了一份趣味。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吴均感受到震撼之余更寻得了内心的宁静。
形式美
这篇小品文可以看做是一篇骈文,但又跳出了骈文略显呆板的限制,骈文一句为四字或六字,这“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一句打破了一般骈文的规律,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的时候是非常随性的。全文虽然短小精简,但语言通俗易懂。只有“鸢飞戾天”一处引用典故,一般人读来都是毫无障碍的。
情感含蓄
现代人看到的《答谢中书书》其实只是吴均给朋友信的一部分,所以后人只能通过这部分来揣摩作者的具体意图,吴均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在无数人梦寐一天能够进入仕途的时候吴均却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或许是他对于人世间很多人的追求早已看淡,所以他给朋友写这封信,希望朋友也早日摆脱世俗,享受大自然馈赠的一片山水。所以有人认为最后一句暗指当时社会的黑暗。
提问者有一点标题党,天下独绝,是《与朱元思书》中形容富春江风景的,以我目力所见,没看见有人形容这篇文章天下独绝。但是这篇山水小品文,的确有其独特之处。这篇文章不长,我把原文贴出来。大家先看一眼。不看原文就点评,基本等于耍流氓。不看原文就看评论,等于嚼二手泡泡糖。哈哈押韵了。
第一是文字清淡隽永。
南北朝流行骈文,常有堆砌辞藻的弊病,但是这篇文章用的都是非常普通的字眼。尽管也是骈文,但是读起来非常干净利落,且有骈文特有的音韵之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好的文章是值得开口朗读的。另外补充一点,中国人特别喜欢对仗的美,对称的美。文化人喜欢写诗词歌赋,两两对仗,就是民间老百姓编顺口溜,也喜欢押韵对仗,比如影响深远的《八不懂事》: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发言你唠嗑,领导报听你自摸,领导隐私你乱说,领导没醉你先多,领导年轻你当哥,领带开门你上车,领导小密你乱摸。怎么样,朗朗上口,涵义深刻吧。
第二个特点,画面感强,调动了读者多种感官参与欣赏。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寥寥几笔,风景如在眼前。而蝉鸣猿叫两句,很容易让人想到王维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也能接通《小石潭记》里面的味道。
不过还是得承认,文章写的美,是因为富春江原本就是一片人间绝色之处。
最后添一个闲笔,作者吴均算是一个被耽误的史学家,他心心念念的不是写出文学名作,而是著作历史,传之后人。
标签: 与朱元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