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您理解的孝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羊有跪乳之恩,何况人呢?也是中国古代取仕的一个道德标准,一直沿用到今。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 百善孝为先,生前早尽孝,莫待人老空哭坟。
我觉得孝道就是在自己与长辈之间找到平衡点。大德大义之上,法律至上。让父母安度余生!其实,更多时候,我们活好自己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道,如果能平时多加关怀那就满分了。康平和乐,父母何求!
守孝道好像是中国人的标签之一,我从来没有怀疑也没有去想过,虽然我的父母已经老了,就像植物开始枯萎。有一位乡村老奶奶六十岁眼睛就瞎了,后来又瘫痪了三十年,智障的儿子一直陪在床边倒屎尿,她却总是对着儿子大吼:“你们是不是想要我快点死,我偏偏不死!”
我的儿子两三岁时在餐桌上就会主动夹菜给我,但我从来没教过他这个,当时别人惊讶之余分析是遗传纷纷称赞,孝道也可以遗传吗?我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孝道,但孝顺的儿女肯定不自私,站在父母角度上,他们懂得爱父母,呵护年老弱衰的老人。
中国传统文化把孝道早已标签化,甚至等同于报恩,有的父母总是骚扰自己的儿女,一生气就怪他们不够孝顺,就是认为在儿女身上付出了一定就得有回报,但是儿女自己也有家庭和事业,特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
事实上爱本来出于人性和自然规律,你们爱我是我最亲的人,我当然也会爱你们,连小孩都懂的道理,只不过打着孝道的标签,真爱变成扭曲和敷衍了事。孩子没有教育成人,不懂自爱,虚伪自私,或者受环境的影响,你不爱爷爷奶奶我将来自然也不孝顺你。
我的孩子将来真的能不能孝顺我,靠的其实是他能否被教育好,懂得做人的道理,以及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着想成为不自私自利的人,而不是仅仅做做样子。
孝道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培养我们一代代人,是中华文化能优秀之魂。孝是感恩的体现,孝是敬畏的具体。敬畏自然,山川河流,一草一木。感恩国家,遮风挡雨,岁月安好。敬畏师长,亲朋,启于萌知,助力危时,感恩父母,长辈,生哺吾身,悔教于心。敬畏师长,亲明,为人之常,乃小孝。敬畏自然,感恩国家,为人之本,乃大孝。大小能统为美,舍小为大取义。人千万别忘本。
孝道是我们的文化传统,确实是“活态的博物馆、父慈子孝,孝道的文化的文是孝道,教育孝育为一,孝亲敬老,孝顺父亲有列在其中。但是,不是唯一?红军是我们的榜样!五六十年代为了国家需要到西北荒野研究试验原子弹的科学家解放军有多少无名英雄。就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疫情牺牲了的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各级党政干部、共产党员、社区工作者等等,生的平凡、死的伟大!对父亲母亲他们无法做到孝敬了,自古忠孝难两全,最痛苦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是牺牲了的英雄们是对全国人民群众的忠诚和对祖国的安危而战斗最后一刻,这是对祖国各族人民的大忠大孝,唯有这种忠这动孝“惊天地泣鬼神!”永垂不朽!
你认为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孝道?
首先,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尊老、敬老、爱老、养老、送老”是其最基本的构成内容。其次尊重父母关心父母,不再索取,为父母提供真正需要的帮助,不打扰父母生活与精神的平静。我个人认为,多给父母一些陪伴,我们要努力赚钱,给父母给多的物质照顾而且我们要时常和父母通话,让父母不为我们担心
我们要常回家看望父母,给父母更多的陪伴。老人的内心往往是孤独的,他们的幸福感大多数来自于子女,所以要时常替父母想想,我们才能做一个真正尽孝之人。再次,不要错过陪伴父母的时光,时光不等人。毕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有时间就多多的陪伴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谢谢邀请!我是千祥云集,什么才算真正的孝顺呢?得从下面几方面说起。
1.什么是孝顺?
说起孝顺,先来说一说"孝","孝"的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子"在古义里是儿子、女儿,泛指子女,子侄辈的。那就是人老了就得子女们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引申转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
"顺"是顺从、顺着的意思,那么真正的孝顺就是子女要顺着、顺从老人,比如老人不想干什么,子女总是非得干涉他们,这就是不孝顺。他们老了年纪大了想干什么就顺着他们,这就叫孝顺。
2.百善孝为先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真正的孝顺我认为就是"善",一个人只有一个善良的心❤️才能做一个孝顺的人,他自己都不善良再去谈"孝顺"那是不可能的。
让父母晚年开心
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儿女都成家立业了,他们也该歇歇啦!那么儿女们的家庭幸福也是真正的孝顺。假如儿女过的不好,经常吵架闹矛盾,父母就不开心,所以让父母晚年过得开心,也叫真正的孝顺。
真正的孝顺还包括:抽空给父母打个电话、陪父母聊聊天、给父母洗洗头、洗洗脚、洗洗衣服、干点活,给父母买点东西,在父母经济困难的时候给父母帮助,让他们生活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开开心心,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我认为真正的孝道就是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到老,从精神到物质都要保证对父母的满足与富有。让父母体会到我们尽力的像他们爱我们那样的爱,从衣吃住行到起居,不要只做表面文章,让父母开心的安度晚年才是硬道理!
你认为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孝道?
“孝道”的基本释义:
指孝顺,孝敬老人的品德;奉养父母的准则。
“孝道"的详细释义:
1: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
2:孝行,尽心奉养父母。
“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道”呢?
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现用十二个字予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
对父母要“有敬爱之心,如果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鸦且有反哺之义,何况人呢!当今的孝道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孝顺就是陪伴。就是父母在不远游,工作生活之余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聊聊天,带孩子跟父母一起吃顿饭,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聆听老人的心情,排解老人的孤单,帮助老人放松心情,保持良好心态。趁老人行走方便的时候,带他们出去旅游,细心照顾,让老人感受到老有所依。
2.孝顺就是好脸色。父母生养我们,又把我们培养成才,其中辛苦与付出只有做过父母的人才能体会。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他们会有一种失落感,会认为孩子不再需要照顾,自己越来越没用了,这时候,如果孩子再带着情绪跟父母交流,老人会有一种挫败感,害怕被冷落,被嫌弃。所以,作为子女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要把不良情绪带给老人,让他们心情舒畅,有依靠,有安全感。
3.孝顺就是子欲养而亲尚在。很多作为子女的会认为工作生活压力大,父母尚能自理,自己趁年轻多出去挣钱,等老人生病的时候再去照顾,忽视了平时对老人的关心,等老人突然离去时才追悔莫及,没能及时尽孝,成为心中永远的遗憾,所以,趁父母尚在,趁自己年轻,多陪伴看望老人,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情,让老人安度晚年。
孔子所说的“孝”有哪些具体表现?在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孝”文化是儒家思想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在他所著的《论语》中阐述了对“孝”的理解和要求。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做人的根本,做人的根本建立了,仁道也就有了,所以一个人如果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并与兄弟和睦相处,这样一个孝顺仁爱的人,他在世道上的为人处世,是不可能做出有违礼法的事情。
孔子也提出了什么是真正的孝道。孔子认为侍奉父母要做到和颜悦色,真正赡养父母要出自真心诚意,对父母嘘寒问暖,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如果不是真心孝敬父母,那跟照料牛马又有什么区别。
同时,孔子认为当父母有什么过失的行为时,作为子女要以委婉的态度劝说父母,综使父母不愿听从,那也要对他们恭敬、替他们担忧而不怀恨他们。
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作为子女则不宜离开家乡,既让父母担忧,又不能在父母膝下尽孝。若不得已需要远行,也必须要有明确的方向。对于父母的年纪要心內有数,一方面要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也要为他们日渐老去而忧惧。
孔子还提出了父母过世之后,作为子女要为父母服丧三年,是一种通行天下的服丧制度,更是一种必要性。因为孩子从生下来到三岁都离不开父母的怀抱和悉心照料。这也是一种感念父母养育之恩的行为。
孔子还提出了对于父亲活着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的行为,若是对父亲的正道长期坚持而不改变,这样的人也算尽孝。
孔子对于“孝”所提出的观点,从孝敬父母为根本引申到步入社会以后行于正道的必然性。对于父母的真心孝顺、尽心赡养,对待父母的言和意顺,为过世父母尽心服丧操办以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些孝顺父母的行为对于当今社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其中很多的理念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所传承的美德。
我来谈谈这个问题,孔子所说的“孝”有哪些具体表现: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孝,在中国文化,就是“孝道”,加个“道”字,这意思和意义就一样了,为啥不样,“道”天经地义,人伦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孝道”天地之间的正道,是作为必须具备的一项品德,“孝道”也是天地法则,也是德理伦常。那么我们看看孔子他老人家是如何说“孝”——《孝道》。
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这个“志”很是了得,比如现在社会,生活富裕了,物质丰富了,但是多少家庭衍生了啃老一族,这便是志气,有志气的人,有志的人,是不会这样的,因为父母已经奋斗一辈子,含辛茹苦的养育子女,如果子女不让父母在操心,不给父母增加额外的负担,这就是“志”这也便是孝道。
父亲没了,是否是把父亲的一切忘记的一干二净,没有了根基的约束,我行我素,肆无忌惮,把父母留下的那点家底,吃喝嫖赌抽坑甭拐骗偷,行为大便,志气无存,损害的父亲的声望,名誉,令父亲的名誉受到极大的蒙羞。这怎么能算孝呢。
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这是对父母产生的情怀,并不是知道父母的年纪,发几句感慨,圣人的话语,是要加以思量和扩展含义。我们都知道,现在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一点一点年纪大了,可是早上还和起来早早去买油条,豆浆;自己明明都大了,可是父母还得把饭菜给你端到床上来,心里一点不担忧父母,把父母当做“保姆”“老妈子”。所以知道父母的年纪,是要不要父母在为自己做牛做马了。
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要远游的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古时候,车马交通,徒步行走,所以节奏很慢,出行都是半年,几年的,这个远游,多半指的是长期,甚至是信马由纲的,如果要走要有目的性质,多长时间就回来了,有个方向和定位。
现在这会就大不一样了,交通发达,大半个中国也就半天时间,大连至沈阳三个半小时,现在交通,通讯都发达,只要保持联系,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在现在这个社会,不是不出去工作,在家守着,不是这个意思。
学点《论语》来修身,每一次的重新回顾,都会给我带来新的感悟。孝,德之本也。
“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两亲,并能顺其意。
汉字教育的“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说明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一切的教育随之扩展开来,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
孟武伯问孔子怎样才是孝。孔子说“让父母只担忧子女的疾病”。
子夏问孝,孔子说“侍奉父母时能和颜悦色”。
现今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尽孝,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搞定自己,至少也要自食其力。现代社会只要不懒,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2、时常的电话、视频问候,报个平安,拉拉家常。
3、逢年过节,父母生日等量力而行,回个家或者寄点礼物。
4、父母遇重大事件或病时需在身边照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
首先肯定,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值得世人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简要分析一下,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导。
首先孔子所说的孝有很多方式,选择以下几点进行说明。
一,《为政》:
孔子根据不同人的提问做出了不同的解答,孝这事正如他的学生有子说的孝悌是仁之本。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华文化一直在讲道,孝道是一切的根本,一切的基础。
当今世上,很多事情都一切从速从简从粗暴,对待侍奉老人有的人也是如此,所以礼显得尤为重要。礼是内心尊敬的体现,对父母,对老师,对长辈,对领导都要以礼相待,而非只是以礼物相待。孝子原心不原迹,诚挚的内心比起物质来那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可能当今很多人都以为给父母吃的喝的就自以为孝了,恭敬心没有,和颜悦色也没有,在孔子眼中,这就不是真正的孝,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深思。
反映在社会上来说,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想到父母唯其疾之忧,我们小时候在生病时,父母是什么样的心情。现在我们为人父母的,该体会到彼时父母的心情了,也就慢慢体会到孝的意义了。也就懂得如何对待父母、老师、长者、领导了。反过来,如果身居高位,也就知道如何以父母之心去对待子女,对待学生,对待晚辈,对待下属,对待百姓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学而》:
三,《里仁》:
关于孝的具体表现,《论语》中,孔子说过这样三段话: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论事,不像现在的某些专家学者,做报告时侃侃而谈,绕来绕去,使人听后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孔子很少讲一些“是什么、为什么”的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些非常具体的事情,告诉我们应当怎么做。这三段话是在谈“孝”,孔子并没有阐述“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这些一般的概念,但是透过这三段话,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出这样一个道理:对父母的孝心应体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为什么“父母在,不远游”?我想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父母在如果远游,子女就不可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时代,如果父母身体不好,一旦生病住院,身边就没有人照顾,好在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从美国坐飞机回来也用不了几天时间。二是远游让父母担心,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天下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挂念自己的子女,在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古代,靠书信传递信息,子女一走就是几年,在家的父母能不担心吗?孔子又进一步说,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必须要远游,或者到外地工作,那么一定要把自己的去向告诉给父母,这样一来,家里一旦发生什么事,无论多远,父母可以通过托人捎信等方式找到子女;如果子女工作单位发生变化,从甲地调往乙地,也要及时通知给父母。
看一看,孔子考虑的是多么细致,这里面既体现了父母对子女发自内心的真爱,也把子女尽孝的方式讲得非常具体,不仅适用于古代,即使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也不过时,我想天下所有当父母的以及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读了这段话都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做子女的要体谅父母的心,离家时要把自己的去向交代清楚,无论在什么地方求学或工作,如果时间允许,要常回家看看,实在回不了家,也要经常和父母通电话或者发短信,报一报平安,如果父母身体不好,最好把他们接到身边照顾。天下的父母并不图子女多少物质上的回报,子女对父母的孝也许就体现在这些生活的小细节上。
下面的话孔子说得就更具体了,他认为子女应当记住父母的年龄,为什么呢?朱熹给出的解释是:“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曰之诚,自有不能已者。”“喜”是因为看到父母每年长一岁,身体还是那么健康而高兴;“惧”是因为父母每年长一岁,就越接近年老或者死亡,对父母年龄的一喜一惧,也反映出子女对父母细致的“孝心”。当今社会,父母都记得儿女的出生年月日,又有几个年轻人记得父母的年龄?当然,仅仅记住父母的年龄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多么孝顺,记住年龄的目的提醒自己尽赡养之责,使父母在有生之年衣食无忧,健康快乐。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标签: 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