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恩将仇报的例子?
肯定是越王勾践啊!他是最恩将仇报的例子,没有之一。
勾践卧薪尝胆复仇的故事所有人耳熟能详,不再详述,在这里挑几个细节来说道说道,以观察勾践这个人的做事为人性格。
何其毒也!
先是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着勾践爹爹刚死新继位,发兵攻打越国。
两国交战,兵对兵!将对将!施展文韬武略的就打呗!胜败兵家常事,最重要的是要保住自己的有生力量,败了还可以再战。
勾践不!
越王勾践独辟蹊径搞了一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打法,我去查了,古今中外几千年的战争史上只此一次。
勾践组织了几百名“死士”,个个全副武装装扮了,排成三队,挺枪挎刀大步前行,一直行到了吴军阵前。
吴国军队扎住了阵脚,握紧了手中刀枪,弓箭手拉开了硬弓,盾牌手树起了大盾牌,心中都暗暗使劲,“来吧,小子们,管叫你们有去无回。”
然而,越国“几百名死士”并没有冲锋,反而放下了手中长枪,拔出了腰刀,领头的人一声大喊“死!”几百人动作划一纷纷把大刀砍向了自己脖子。
越南!
中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整整十年人民勒紧裤腰带偿还欠苏联的武器债务(用于抗美援朝),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十多年人民勒紧裤腰带以全国之力支援越南解放南方的斗争,“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的大后方,六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要啥给啥。
1975年越南北方攻占西贡,南方解放,然后立即疯狂迫害几十万华裔华侨,在靠近中国边境的地方修建大量枪口对准中国的碉堡。
历史上恩将仇报的例子简直汗牛充栋,但很少人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单纯的仅仅是不懂感恩么?显然不完全符合逻辑。
农村常言“升米恩,斗米仇”。为什么给予得少,帮助得浅,却容易得到感恩?而帮助得重,给予的多,反而适得其反?这皆因为另一句俗语“大恩如大仇”。
唐肃宗至德年间,郑惠王李元懿曾孙、岐州刺史李择言之子李勉,曾经在开封当县尉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曾经私下偷偷放走了一个囚于狱中的囚徒。
过了几年之后,李勉官运不济,客游河北,却在无意中偶然遇到了当年被自己放走的囚徒。这个囚徒已然是一个大丝绸商人,富甲一方。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自然是不由分说地将恩公李勉拉到家中盛情款待,恨不能把家中所有的好东西都拿与恩公分享。
但是越是如此,这个囚徒就越觉得自己的这些东西都不足以报答恩公的活命恩情。于是私下里和结发妻子商量:“恩公曾经救过我的命,我该如何报答他?”
妻子说:“给他1000匹绢,是否能够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囚徒说:“这肯定不行,当初不是他救的是我的命,而我现在哪来如此身家?这绝对不足以报答救命之恩。”
妻子又说:“那就两千匹绢?”两千匹绢的确不是小数了,足够买下当地小半座城了。囚徒仍然摇头:“还是不够,多少钱怕都不够,毕竟命能拿钱来衡量么?”
于是囚徒总觉得自己欠李勉的,无法偿还。心病就此种下。于是妻子说:“既然这样,不如将它杀掉吧!只有杀掉他,你的心结才能平,人死了,你就不复欠他了。”
囚犯思来想去,觉得此法可行。多亏他们夫妻说话时,家里的仆人无意听到了对话。惊吓之余悄悄向李勉密了告,李勉知道后,连夜出逃,最终才免于一死。
虽然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是一个人的恩情大到无以偿还的时候,恩公就危险了,对方为了了却心结,又不是那种愿意舍弃性命报答的自私自利之人,后果往往都是“恩将仇报”。历史上屡见不鲜。
标签: 有关感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