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母亲被虎吃,宋江听后,为何会大笑?
当宋江上山之后,这一切就在慢慢的变化了,先是公孙胜敏感的察觉出来了,及时的下山,静观梁山的后续发展变化。再是李逵老母亲被老虎吃了,哈哈大笑,如此的反常,只能说明,梁山的风气变了。宋江的仁义之心,也在悄无声息中变了。 只是宋江现在身居高位,不容易被察觉出来。这一点,在宋江还没上梁山之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为,宋江开始了在梁山的夺权了。为了当老大,他是可以不顾一切的。 所以,李逵母亲被老虎吃了,众好汉听哈哈大笑,宋江也不安慰几句,因为,宋江不在乎这些,只在乎他的位置了。
《水浒传》中,暴露宋江的真实面貌的描写就体现在宋江对待李逵的态度上。在宋江的眼里李逵就是个没有尊严的傻子。宋江从不为李逵考虑什么。而李逵则是视宋江为祖宗。
梁山一百单八将宋江哪个都不敢慢待,唯独李逵,除了骂就是训叱。
李逵要搬取老娘上山,宋江本应找个陪伴之人,可他没这么做。
单纯的李逵,接老娘上山享福途中遭遇不测,宋江反而大笑,足见其心里没有李逵。就象高二对待他原来那帮弟兄一样。
李逵不是宋江的弟兄。而是个下下人。
首先我们看水浒传原文和金圣叹水浒传中对比。很多人都是拿金圣叹的这段来黑宋江。
水浒传原文:
李逵诉说取娘至沂岭,被虎吃了,因此杀了四虎。又说假李逵剪径被杀一事。众人大笑。晁、宋二人笑道:“被你杀了四个猛虎,今日山寨里又添的两个活虎上山,正宜作庆。”
而金圣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中同样情节是:
“李逵拜了宋江,给还了两把板斧,诉说假李逵剪径被杀一事,众人大笑;又诉说杀虎一事,为取娘至沂岭,被虎吃了,说罢,流下泪来。宋江大笑道:‘被你杀了四个猛虎,今日山寨里添得两个活虎,正直作庆。’众多好汉大喜,便教杀牛宰马,做筵席庆贺两个新到头领。晁盖便叫去左边白胜上首坐定。
金圣叹水浒中不但故意突出宋江大笑,其实按照原文大家都在笑,为何单独突出宋江。而且还和李逵流泪放在一起。把李逵杀李鬼之事和杀虎换了个顺序。这明显就是金圣叹在黑宋江。其实去看金圣叹对原作有诸多改动,其中黑宋江黑的很明显。
有人说即便按照原文,宋江也不该大笑啊。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古文的写作手法,古文都很精炼,一句话就是一件事,下一句话可能完全和上一句无关了。上一句怎么痛苦,怎么流涕细节都不再描写。例如《春秋隐公》中的一段话: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 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如果不了解古文的,都会想为什么祭伯一来,公子益师就死了。难道是祭伯害了他?其实这两件事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即便以人情论,这些梁山人都是什么人,过惯了杀人越货的日子。死人了就死了,只要报仇了,就值得庆贺。所以是众人大笑,可见众人是认同这种人生观的。
其实可以黑宋江的地方很多,拿晁盖和宋江对时迁的态度对比就可以看出来。但是拿李逵这段分明就是改了原文去黑,就是为黑而黑了。
原文曰“李逵诉说取娘至沂岭,被虎吃了,因此杀了四虎。又说假李逵剪径被杀一事。众人大笑。晁、宋二人笑道:被你杀了四个猛虎,今日山寨里又添的两个活虎上山,正宜作庆。众多好汉大喜,便叫杀羊宰牛,做筵席庆贺。”
李逵下山接老母亲来去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遇见假李逵——李鬼,二就是为母亲寻水,他老母被老虎吃,李逵再报复。
宋江等人大笑是在李逵杀李鬼这事上。之前诉说老娘被虎吃,一概而过,没有细节描写好汉的反应,但是肯定不可能是哈哈大笑,要真是那样岂不是太没道理?拿人当十足的大傻子?后来说杀假扮李逵的李鬼一事确实比较有趣,大概也是笑李逵这莽汉子有些影响力,别人都拿他的名字抢劫了,也算是善意的玩笑,不是恶意的嘲笑,也不是他母亲被杀的嬉笑。
晁盖。、宋江之笑是场面笑,说的话也是客套话,为了迎接新人,“借题发挥”,而对于李逵之母的事情一概而过。这里倒是些许的看出对于壮大队伍这件事来说,李逵丧母倒是显得有点算是小事了。这是梁山高层价值观的表现。这一点倒是显得有点“毒”了。
李逵此人比较矛盾,他非常孝顺,因为李鬼表达了孝顺家人的意思,便放弃了杀他的想法。但是他又是个滥杀无辜的人,小衙内这个小孩就被他砍做两半。不过仔细想想倒是可以理解,李逵只对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好,对于其他人,则展现出他血腥的一面。真是十足的“土匪”。
在梁山上他也是那种“无脑”的人,是个“坏事”的代名词,很少有人顾及到他的利益,就仅仅是个宋江的随从和陪衬,没有额外的独立性。倘若要是其他人的母亲死于虎口,那绝不会轻描淡写而过,或许也不会在服丧期间举行宴会。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就阴险,而有的人天生就善良,善良的人怎么装也装不出阴险来?
“人之初,性本善”是一个欺骗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伪命题。“善恶”是由动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后天的教育、熏陶、引导并不能改变“基因链的结构”,充其量只能暂时“压抑”或者“限制”“恶基因”的“恶行为”,在特定环境下,恶人不得不表现伪善。比如,在我们农村看家护院的狗,当有客人进门时,它肯定拼命狂吠,这是狗的本性,但遭到主人呵斥或者用行动威胁时,它便会暂时“安静下来”,表现的“很乖”。但这并不代表狗从此改变了咬人的天性。
“人之初性本善”的迷惑性在于,处于婴儿时期的“人”,对外界认知模糊,只有简单的感知能力,所以,他“她”的基因中的“善恶”属性没有能力表现出来。随着身体发育的日臻完善,认知不断清晰,感知能力增强,人性的“善恶”便会逐步显现。例如,两个同龄、同性别、身体条件一样的幼儿,在争抢同一个玩具、或“打架”时,总有一方比较强势,另一方相对处于下风,这就是“基因”的强大力量。此时此刻,与后天教育没有关系。“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后代会打洞”这句俗语,就是对“人之初性本善”的最佳嘲讽和有力回击。
狼就是狼,羊就是羊。无论如何驯养,狼永远变不成羊!同理,羊也不会变成狼。问题在于两者的基因不同。
当然,我这里并没有全面否定后天教育作用的意思。作为“人”,其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成长环境的优劣、生活经历的不同,对人的性格肯定有所改变,但在特定环境下的“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就一定是由基因所决定——有些人一生连一只鸡都不敢杀,而有些人却能够“杀人不眨眼”!为什么?因为是基因的强大力量。而前者通过强化训练后,也许敢杀鸡了,这就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但是,你让后者“立地成佛”,恐怕没那么容易。所以“阴险狡诈”与“敦厚善良”不可以相互转化,因为这是由基因所决定的。
答:你的提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质量,赞!确实如此,一样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可就是有些人与生俱来比较险恶,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归咨于人性的原始基因,关于人性基因自盘古开天地就寄存于人类。后来聪明的人类创造了文明,立下社会规则,通过接受道德教育,约束人们的行为,让理智、理性的光辉一面发扬光大。不多久前,清华大学一名高才生虐待一只小猫,残忍把一只可爱的小猫给活活整死了,说明了什么?
谢邀。
天生,这样词用得不好。虽然用得不好,但是让人想起生他的这个人家。比如说这个阴险吧。就是这个人很会算计。而且,他的算计要么让别人吃亏。要么就让人上当。那么,他怎么有这种本事的呢?一个是他的家庭影响。比如他家是个放高利贷的,是开当铺的。这都是算计别人的行当。从小耳闻目睹。不会也学会了。再一个就是他自小接触的人群。比如他经常去赌场。或者和一些给人出谋划策的人来往。所谓近墨者黑。再有一种可能就是自小经常受人欺侮,他无力反抗,自然要在动心思上下功夫,来报复那些人。
而善良就不一样了。
善良也可以是基因遗传。也可以是文明家庭,书香世家。自小知道善与恶。学的是温良恭俭让。知道感恩。不占便宜。
都说人能改变环境。实际情况是,环境也能改变人。所谓时势造英雄。就是社会的大环境或逼迫或引导。有的人往善上发展,有的人向恶上堕落。
玩阴谋的人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容易;玩阳谋的人,你让他学阴谋他学不象。原因就是阴险人善于伪装,而善良的人不需要伪装,都是本性出场。
我不赞成这说法。人出生下来时是不知善与恶,是无知的,只有受其家庭成员薰陶与周围环境影响,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刺激才会产生一人的性恶与性善。恶人当道,你能行善多久?正气当道,你敢行恶吗?又能行几次恶?
人的善良与恶不是天生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很多人虽被冠以恶人之名,其实他们只是一个受害者。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也可以说,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什么样的人。人体中有善和恶的种子,就好比人体之中有两条狼🐺🐺一个是好狼,一只是坏狼。人的外在表现好与坏?就在于你平时喂的是那一只?
人就是这样善恶共存。好人会变坏,坏人也能浪子回头。矛盾对立统一又向着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一个能自律的人才能获得尊严与自由,不能控制自己只能沦为奴隶。我们生活的目标就是爱。不但要学习爱、谈论爱,更要练习爱。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这个世界上多数的恶行都是来自于无知,虽然可能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可能对人类造成更为严重的灾难和伤害。
标签: 我的拿手好戏一一吃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