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蓼莪》一诗,在实际生活中应当怎样孝敬父母?
《蓼莪》这首诗以诗歌的形式祭奠父母,阐述了父母抚育儿女之艰辛,和自己来不及报答父母生养之恩的悔恨,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此恨绵绵注定无期。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并非挂在口边,而是要时刻心中想着他们,记着他们,今天在外吃喝玩乐,可曾心中想过父母今天吃得可好,身体可好,睡得可好,是否心情舒畅,他们过得好吗?或者我将如何去做才会让他们过得更好,更开心,正所谓子孝父心宽,有些人见庙烧香,见佛跪拜,其希望自已能过得更好,殊不知家里的父母老人才是活着的菩萨,你如果连他们都供奉不好,其他都是枉然!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若去世了,无论我们皓首白发,然却都是孤儿。
愿天下儿女永尊孝道,愿天下父母永远健康开心!
谢谢邀请!首先我们先来看,《蓼莪》出自国学经典《诗经》,此诗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级之情,结合这个提问,我就谈谈一些关于孝敬父母的看法!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儒家文化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从保持自己身体完整开始到当官光宗耀祖结束。古代就有这么一个流传至今,被人广泛歌颂的孝顺父母的故事: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战国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敬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凯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人生在世,长于世,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交给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辛勤养育之恩,终身难以回报。所以说孝敬、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父母儿女情,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基础情感,也是今后各种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
在生活中,我们对待父母恩态度应该要随时保持温驯谦恭的态度,遇到和父母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不要跟父母发生争吵,毕竟天下的父母都是为了关爱自己子女、为子女考虑的,虽然当时言语过激或行为不当,我们也不要顶撞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都说亲情之血浓于水,不要等到父母离开了,想起那时跟父母顶撞、惹得父母不开心后时才感到后悔。在平时,我们应随时对父母嘘寒问暖,虽然区区几句话,但是父母的心里都是很欣慰的。在外工作或读书的你,要多跟父母保持联系,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无时无刻都在牵挂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就要时常跟父母保持电话交流,过年过节要争取回家和父母团聚,因为在父母眼里,不图自己的子女大富大贵,只希望能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平安。
蓼莪,蓼是高大的意思,莪是一种草本植物,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这首诗经以这莪蒿做比喻,来表达诗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以及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心与遗憾。
对父母的感激就不用说了,把你养大、帮你完婚、还要帮你带孩子,父母为我们的一切已经不能用词来形容了。但现实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现象时有发生,意外、疾病就像一个隐藏的杀手随时埋伏在身边。
我认为有条件的话多带父母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一是可以让他们放松心情,更主要的是可以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如果条件不允许,没经济实力也没时间,那就多带小孩回家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最主要少给他们添麻烦,毕竟已经照顾我们那么多年了,也轮到他们想享清福了。
说来很惭愧,我回顾了走过的33年,好像我总是要让爸妈操心,读书、工作、结婚、生小孩这些不说,我从踏入社会犯了太多的错,我也不知道爸妈为了留了多少次眼泪。直到现在,那次大错让我什么都没了,更别提让他们享清福了。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趁他们还不需要我怎么照顾的时候,尽早站起来,从颓废中走出来,勇敢面对现实,我要为父母为孩子努力奋斗,我要让他们看到我并没有倒下。我想这就是现阶段我能孝顺他们的。
《蓼莪》出自《诗经·小雅》,全文对于我们来说,相当拗口。
它的大概意思是说,可怜父母养我的艰辛,穷人活在世上,不如早死亡。没爹没娘能倚仗谁?出门的时候伤悲,回家的时候已无尊长。父母生我养我育我成人,对我喜爱万分,百看不厌,如今想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却再也不能够了。
这是一首悼念父母的诗,怀念父母在世时对自己的谆谆教诲,感恩父母,想要尽孝道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有多少爱难以弥补。
在实际生活中该怎样孝敬父母呢?
首先,及时尽孝,有些人已等不及你说不出口的爱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岁月不会为谁静止,为谁等待。岁月神偷从来都只会偷走青春年华。不要等到一切都无法挽回,才感到后悔。
标签: 孝顺父母的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