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ysladmin 10 0

《万历十五年》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引人深思。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曾几何时,以德治国是一个很恢宏的口号。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结果如何呢?“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万历皇帝朱翊钧成为尧舜之君的梦想破灭,生前无权立储而与臣下冷战三十多年,死后无法实现与所爱的郑妃同穴的渴望;首辅张居正锐意改革,雷厉风行,果敢睿智,然而死后所做全被推翻,所提拔人物全被打倒,几度被抄家,几欲被鞭尸;而深谙中庸之道四处和稀泥,以关系来搞平衡,力图曲线治国的继任首辅申时行也难逃被罢黜的下场;御史海瑞,两袖清风,崇尚古朴,挺身而为民请命,以古稀之年改革土地之流弊,却犹如唐吉诃德跟大风车决斗,被抨击,被迫退休,在荒凉瘴疠乡村,孤苦至死;抗倭名帅戚继光,育良将,创阵法,威震四海,却须仰仗谭纶、张居正这样的靠山方能成功。张居正一倒,戚继光马上下台,遭妻弃,忍贫病,抱恨而终;哲学家李贽,以知府身分挂冠,只欲探究人性,削发为僧,著书立说,却受牢狱之灾,自杀于狱中。即便书中所记配角,也统统没有好结果。黄仁宇认为,“这种情况,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认为,道德代替法制是这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是保护落后的农村经济,以均衡维持王朝的安全,这一举措使民穷,使国弱。在精神上,以道德力量作为施政的根本,把儒家思想程朱理学奉为圭臬,大搞愚民政策。官员们明为阳,暗为阴,明清廉,暗贪赃,腐败成风。而文官集团操纵实权,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私心。人人整人,人人被整。经济、军事、政治……整个社会意识形态被神圣的仁爱笼罩,而里面乌七八糟。官员们行事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可资遵循,只能用道德习惯和人事的手腕来应付一切,关系大于一切,为了安全,关系网密结。“得罪了一个人,就得罪了一批人;得罪了一批人,也就得罪了全国。”焉能不滋生腐败?!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第1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对于《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相信很多朋友都不会陌生了。这本书实际上将描写的笔墨聚焦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发生的几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当中,通过几个关键性的人物的内在联系,从而直接向读者展现出当时的大明帝国所处于的一种绝望的困境。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盘点一下《万历十五年》的启示!

万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全书开篇就是“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但是读者看到这里却立刻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暗潮汹涌之感。大明帝国平静的外表之下,各种危机正在渐渐的显现……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第2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种危机的出现是那么的不着痕迹,以至于几乎没有人能够察觉到,大明王朝已经开始渐渐的滑向深渊。而想要洞悉这一切,必须要从万历十五年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来发现端倪!

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发生了几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首先是万历皇帝开始怠政,其次是名将戚继光去世,第三是海瑞去世,此外还有明代思想家李挚出家为僧。

表面上看起来,这三件事都不是什么大事。大明朝荒唐的皇帝多了,万历皇帝怠政在这里面根本就算不上新鲜;戚继光虽是名将,海瑞虽是名臣,但是这种生老病死更新换代本就是常事,前面张居正、徐阶、高拱哪一个不是惊才绝世,最后不也化作了土;至于李挚出家,那就是更谈不上有什么分量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第3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我们要看到,这几个人分别都代表着明朝社会的不同群体,万历是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戚继光是武将阶层的代表,海瑞是官员中的道德楷模,李挚是明朝中后期真正的思想家,他们毫无疑问都陷入了一种困境之中……

标签: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