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有什么讲究?
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
一、上下联字数相同。即上联几个字,下联也必须几个字。
二、上下联词性要相同。上联是名词,下联对应位置也应该是名词,以此类推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尤其要注意偏正关系的,上联前偏后正,下联也应如此。
三、平仄相对。声调分阴平、阳平、闪声、去声,上联如是第一、第二声即阴平、阳平,声律上称平,下联必须是三、四声,即闪声、去声,声律上称仄。反之亦如是。
四、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应是平声。
经常发现出题人上下联放倒了,原因就是不懂第四条。
对联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形势,有别于诗词类。对对联要讲究平仄对仗。现把对仗的词举几例:千对万,水对山,绿树对青山,美女对英雄,刀对枪,平地对高山,人对神,红对黄,短对长,黄河对长江。还有许多,不再多举。对对联对仗不工整,算不上好联。
什么叫对联?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与诗歌有密切关系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又名楹联,楹帖,联语等, 农村一般称它为对子。一幅对联, 有数字完全相同的上联和下联两部分组成。 大部分对联还配横批。
对联和诗歌等文学艺术形式一样,最初也起源于民间。早在秦以前,民间每逢春节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的桃符,就是两个降鬼大神的名字写在桃木板上,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或张贴在门旁,用来驱鬼压邪,灭祸求福。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春联) 出现在五代时期。作者是后蜀皇帝孟昶,他在桃符上写了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当时虽然出现了这种形式,在民间,还没有盛行。到了宋代, 对联创逐渐形成了风气,也出现了不少写对联的名家。如苏轼,朱熹,黄庭坚,陆游等,都有不少对联佳作传世。
大文豪苏轼提黄鹤楼的楹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大诗人陆游的自勉联: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对联对联,就是要求上,下联对称〈对偶),即上,下联的字数句式,平仄声调,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要求对称(对偶)上联和下联的数字必须完全相同,这是对联最起码的要求和最基本的特点。除此之外,每副对联数字的多少无限制,少则上,下联各四字,多则百字。其次是平仄相对。所谓平仄,就是平声和仄声,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要弄清平声和仄声,先要了解“四声”,即汉语中的几种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分为平生,上声,去声和入声。而现代汉语的四声与古代的四声略有不同,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称为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明白了四声,平仄就容易理解了。一般讲,所调平,就是读音不高不低,不升不降,音长而调不变;所谓仄,就是读音有升有降,有高有低,声音短促而婉转。
古人作了若干探索,具体对联的写作,要求平仄相对。平仄相对在对联写作中的应用,主要应注意三点:其一,上联和下联互相对偶的字,一般要求平仄相对;其二,上,下联内部,字的排列要平仄交替起落,不能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下联(对句)的最后的一字必须为平声。做到“上仄下平”,平仄相对,声调起落,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美。
谢邀!
撰写对联的讲究,也就是撰写对联的要求,或者说,对联有哪些特点。
《文心雕龙》说,对联“句句相衔”,“字字相丽”。《史通.叙事篇》说,“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具体点说,撰写对联至少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上下联字数相等。
2.上下联彼此对仗。对仗,一是词类相当,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方位词对方位词。二是结构相应,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三是上下联的节奏(句式)要一致。
3.上下联平仄相对。对联是要讲究平仄的,这主要是为了读起来有音乐美。一般人对《平水韵》不太了解,可用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不过,如果参加楹联比赛,还得用《平水韵》为好。
对联对平仄的要求,没有格律诗联句那么严格。格律诗的“一、三、五”不论,即第一、三、五等奇数上的字,可平可仄。而且一些趣联,则完全不讲究平仄。但是,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要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要用平声。这已成为定义。
4.上下两联字不重复。
5.上下联语意要连贯,要浑然一体。
此外,对联的上下联的语意要适当均衡。如上联太强,下联弱,有虎头蛇尾的感觉。一般来说,下联语意比上联稍强为好。
标签: 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