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思甜的文章,忆苦思甜的文章600字

ysladmin 11 0

在你记忆中,六七十年代农村家中招待来客,一般都吃些啥呢?

座标北方农村。

来客也分三六九等,因为物资缺乏,一般客人不设酒席招待。这些一般客人,包括下乡驻村工作队员,经常来往的亲戚朋友。如果是下乡工作队员,他们一天交1斤粮票,3角钱。吃得飯只是比平时齐整一点,需要主食是主食,菜是菜。包括饅头,玉米面窝头,杂粮餅子,小米粥,玉米糊糊,面条,炒时令蔬菜,凉拌菜,咸菜等。如果是经常来往的亲戚朋友,主要吃饺子,面条,大锅菜等。如果是不常来往的至亲好友,需要酒席招待。农村一般都是在春节前杀一头年猪,猪头,下水制做酒菜。猪肉除春节食用外,其余留做腌肉。春节期间酒菜,一般各种炒肉,下水,鸡蛋,豆腐,白菜。如果是在平日,就只有腌肉,鸡蛋,豆腐,蔬菜,粉条等招待了。

那时候,最隆重的还是婚丧嫁聚了。主人家一般要摆几桌酒席,每桌一般要八个凉菜,八个热菜。主食大锅菜配馒头。当地产的白酒,也是农村比较隆重的了。

忆苦思甜的文章,忆苦思甜的文章600字-第1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年代一般都不走亲串门,一是要向生产队请假。二是家家户户都只有那么一点点粮食,所以那年代也不怎么认亲了。三是万一来了客人也是红薯饭、土豆饭、罗卜饭或其杂粮粥,没有晕菜,菜里几乎不放油。

我是60后,看到题主的问题,让我想起了记事以来70年代,我们家是如何招待客人的。

我是农村人,亲戚朋友也大都是农村的。姥姥,姨家是相邻的河间沙河桥,也是我们当地人所说的河西。记得每年中秋节前后,亲戚们会来我家看她们的姑妈,姨妈。她们来的时候我记忆中最想吃而且吃不到的就是:拿纸包装裹的大圆点心,也就是桃酥,再有就是几块芝麻角糖。她们的到来,妈妈把家里舍不得吃的白面拿出来,在掺入些红薯面和在一起,到菜园里摘个北瓜擦成丝,从猪油罐子中侩勺腥油,再取出一方子腊肉切成丁,一家人就开始准备包饺子了。我们家兄弟姐妹六个,一般来的亲戚舅表姐姨姐也5.6个。她们都说我妈做的饭好吃。到吃饭的时候,一般先让亲戚们先吃,我们后吃,她们饭量大。所以说,经常会吃连汤带水的饺子。那诱人的大圆点心只有弟弟妹妹们解馋的份,我这上有哥姐下有弟妹的人,只有享受流哈喇的味道了。

忆苦思甜的文章,忆苦思甜的文章600字-第2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亲戚们走时,我们会到树地给他们摘一兜子大枣,小枣,甜面梨。这也是我们这的特产,姥姥家那边被当地人称之为涝洼子,没有这些果子。

除去三年饥荒时期,一般年景,河南人待客的最好食品就是蒜面条。大年初二招待新女婿,就是蒜面条,鸡蛋汤。过水面条,盖上凉黃瓜丝或熟的嫩南瓜丝,浇上用藿香叶,熟芝麻和大蒜一越捣碎的调料,再浇点醋,一起拌上吃,味道还真不错。

说出来恐怕现在的年轻人不信,那时北方省分农村待客,实在是寒酸得难以启齿。

忆苦思甜的文章,忆苦思甜的文章600字-第3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全国上下都在清理所谓混进革命队伍的“阶级敌人",我被临时抽到军区审干专班,在全国各地跑外调。一次,我们在山西原平某公社农村搞外调,晚上赶不回县城,大队干部就把我们安排在队里条件最好的一对老年夫妇家吃住。那对夫妇对身为军人的我们非常亲热,晚上专门撵白面面条给我们吃,不过没有任何执筷的菜肴。据说这样的招待已经是把我们当贵客了,因为他家当年每人只分了五斤麦子面,除非过年或贵客上门,平时家里只吃杂粮。还有一次,我们出差到河北邢台某县农村,在老百姓家吃的是棒子面窝窝头、数得清米粒的小米稀饭,菜就是腌蔓菁叶子。

七十年代,我出差到河南农村,在老百姓家吃“派饭"。当时吃的是杂粮面馍和面汤,菜肴是三个时令蔬菜和一盘炒鸡蛋。在鄂西北农村搞民兵战备教育试点时,吃、住都在老百姓家中。早上,一般吃馍、麸拉汤和腌制小菜;中午吃干饭,菜肴也比较丰盛,有时令蔬菜、炒鸡蛋等四到五盘菜肴;晚上吃糊汤面和腌制小菜,一般不吃干的。到江汉平原农村吃饭就不一样了,不光一日三餐有大米饭吃,上桌的菜肴有八、九碗之多,除了时令蔬菜,还有腊肉,碰巧了,主人还会逮条鱼待客。

那时在老百姓家吃饭,我们每餐都会当场付给半斤粮票、一角二分钱,决不拖欠。

标签: 忆苦思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