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做标准化管理,制度、流程、岗位职责和绩效,先做哪个后做哪个?
你的大标题这个说了四个事了,但没有提到标准化管理的点子上去,下面文字里有了,也问得非常好,也是很多中小企业的盲区,我们一起来探讨,企业做标准化管理,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管理架构、绩效体系,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来先后推动才比较合理吧。
企业要做标准化管理的第一步,是要做组织结构再造,就是你上面所说的管理构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重新梳理企业的组织机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原先老国企叫做四定,就是定机构、定编制、定人员、定岗位职责。如果连机构都没有梳理好、没有定下来,别人到了公司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部门的,还怎么做事呢?现有组织机构、才有对号入座,组织机构是最重要的,就是哪个和尚属于哪座庙的,去了哪座庙属于哪个经堂、哪个大殿的,这个事先搞清楚,然后别人才知道去哪里晨钟暮鼓、吃斋念佛了。
第二,就是岗位职责了,其实定岗位职责之前,还是要做跟组织机构相关的事情,就是机构定下来之后,要做干部任命,就是哪个机构那个人来负责的事情,老话说,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机构定下来后,干部就是关键了。任命完了各机构负责人,就该做岗位职责了,就是每个岗位该干什么、怎样做才是最标准的、最好的,要有个正式的说法、正式的文字给这个岗位任职的人员了。继续拿庙里的事来比喻,就是和尚进了这个大殿之后,是负责做卫生呢?还是负责接待香客呢?是负责敲木鱼呢?还是负责解卦算命呢?要有明确的说法,要把卫生、接待、敲钟、解卦的标准工作程序告诉给各位和尚,要让他们知道,每天来到这个庙,该干什么,怎样干、怎样干才是最好的。岗位职责做好了,和尚们打坐念经、佛事经纶也就有了参照的标准了。
第三,根据公司业务流程和各个岗位职责,做工作流程,就是你这个岗位的上下级关系是怎样的,你的汇报程序是怎样的,你该对谁负责,向谁汇报工作,谁来安排、评价你的工作,你的上下盖级客户是谁,你该怎样对你的上下级客户负责。
第四、绩效考核。
第五、管理制度。
我是聊哥,
资深人力资源产品经理。
在这里说一个简单的逻辑:
绩效是考核人和事的,制度是管人的,人是做事的。
在企业管理中,
一定是先有事,再有人,再有约束人的制度,然后才有对人事的考核。
流程针对的是“事”,包括了内部管理和对外经营的所有事,
把所有事的流程进行梳理,规范每一个流程要点、标准,以及每个事情对应的角色。
流程相当于把每件事作了拆解,将不同岗位的人对号入座,
企业实行标准化管理,要明确标准化管理的前提和目的,标准化管理是一流企业或说是走向一流企业的象征。正所谓“一流企业创标准,二流企业创产品”。标准化管理的企业在公司各部门都有严格执行制度(该怎样操作,应得到怎样的结果),目的就是“在一般情况下,让不同的人在处理同一件事情得到同样的结果,使结果效益达到更高。”
作为管理者或作为标准化管理推进者。
1.首先明确标准化管理的实施前提条件和目的,明确公司各部门各岗位标准化深度,具体部门具体分析标准化程度(如一些智囊部门和研发部门在一些工作流程上标准化程度不能太高,否则会影响部门职能分工及降低工作效率正常输出;如生产部的常规性操作工作则可高程度的标准化管理,如成本控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辅助性工具怎样使用,劳动保护用品怎样穿戴等等),如果不具体分析岗位情况可能就会出现“一抓就死”的局面,使企业失去活力。
2.具体分析各岗位属性后,就各部门各岗位形成岗位链(公司架构细化到岗位),根据岗位职责分析各岗位(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各岗位在组织运行中主要起何种作用,承担组织分配的任务是什么。
3.梳理各岗位之间的职责和业务流程,清晰了解岗位与岗位之间协作要求,防止由于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的把控,导致推进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在岗位与岗位之间发生冲突或矛盾,导致标准化管理与既定目标偏离。
4.根据以上三点,让员工参与标准化管理制度的起草和修订,让执行层和管理层对任务岗位实际情况有充分的认识和互相的理解。防止制度和执行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初次发布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应有个适应期(试运行),在适应期内纠偏员工普遍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在纠偏中优化标准化管理方案。待管理制度细则和员工行为高度匹配后,再发布正式的管理制度。
5.明确标准化管理奖惩制度——绩效考核措施。首先绩效考核措施应紧扣标准化管理方案细则,把标准化管理方案融入到绩效考核中去。其次考核方案应不断的完善,防止绩效考核措施不能有效影响员工行为,对于一些标准化管理推进过程中不达标考核应尽力杜绝“多奖浪费”,“少奖白给”,“多罚造成矛盾”,“少罚不起作用”的被动局面,所以绩效考核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根据以上分析,作为管理者推进标准化管理步骤是:
认识标准化管理实施前提和目的——充分了解各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业务流程——发布标准化管理制度——落实标准化管理奖惩(绩效考核)制度。
流程,制度,岗位职责,绩效。在企业管理中如何处理好先后顺序,这是很多管理层的领导比较困惑的问题。其实,作为现代的企业管理,是有比较明确分工的。只是在现实的企业运作中,很容易忽视这些概念,以及如何处理先后顺序的问题。
01
标准化管理的确立
我们在很多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去分析,是否进行标准化管理,是一个企业的最关键的定位。很多的企业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但真正去做现代企业管理的,是一定要有标准化管理的定位。就是我们是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管理,还是要按照标准化企业去运行。
也就是先要做标准化的确立。管理的定位是首要的,也就是企业对自己的要求。
为什么很多的企业没有做标准化的定位,是因为很多的企业认知,只要大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才需要进行标准化管理的定位。
02
流程的设计是第二步
我们企业确立好管理的定位,也就是标准化管理的定位后,就是要确立标准化管理的流程。也就是什么是标准化管理,无论是商贸企业,还是制造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具体落地流程,牵扯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特别是生产制造型企业,无论hi国际化的管理标准,还是国内的挂补录标准,比如一些4s,6S等,都有一定的比较严谨的流程。
03
对于一个小微企业,生存是第一位的。再完善的制度、流程都是服务于当下拿到更高的业绩,公司创造更好的利润。
1先做岗位职责
基于公司目标,明确每个岗位要的目标,以此来倒推岗位核心职责。
说白了,就是来一个人,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能拿结果。
在前期,还可能出现一人多岗的情况,岗位职责最重要的不是分工明确,而是岗位职能和结果的明确。
2、再做绩效
做绩效,也是基于公司业绩的设计,让在上班干活儿的人对于工作成果的标准更清晰。
说白了,就是清楚怎么干,干得更好能挣得更多,进而有更大动力干得好。
好得绩效能让员工动力足,公司创收,员工的薪酬也有增加空间。
特别注意:绩效通常和薪酬在一起,单纯是为了考核的目的而做的绩效,通常都会有反作用力。基于薪酬动力的绩效最佳。
周王朝的官制是什么样的?
周王是奴隶制国家的最高代表。在周王左右的重要辅佐人物,有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或“师保”。如周文王、武王时的重要谋臣太公望,就被尊称为“师尚父”。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共同辅政。一直到康王时,召公还担任太保。师保统辖诸侯百官以奉侍周王,在政治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与师保地位相当,而直接辅佐周王管理政事的官职,是太宰。成王时,周公以太师而兼为太宰,“相王室,以尹天下”。太宰拥有总揽政务的大权,是政府中的首脑。
太宰以下,有众多的卿士,其中比较重要的政务官,仍然是司徒、司马、司寇、司空等诸有司。司徒除管土地的垦辟、井田的划分和有关奴隶耕作等事外,还要管理诸侯封疆的划定和军旅事宜。司马负责征收军赋、管理战车以及驾车马匹等军政事宜。司寇掌握刑法。司空负责管理百工以及兴建土木、水利等工程。他们还有很多的僚属,分管各项具体事务,由中下级贵族担任,构成相当庞大的统治机构。
各个朝代管理城市建设的官职,单位叫什么?
战国时期——“监市”
六朝是则有“市尉”
北宋——“街道司”并且“厢”和保甲也是管理机构
在唐后期之前,古朝代都有坊市制度。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
具体每个朝代对市的管理机构名称已难一一考证。
古代律法并不完善,所以对城市管理的机构也不是单一,一般都由城市衙门,巡城司等共同管理。
标签: 办公大楼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