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和李鸿章是师徒,你知道二人有哪三次严重的冲突吗?
1.曾国藩力主祁门屯兵,李鸿章极力反对,负气出走,结果曾差点兵败自杀。这时候,李已经具备了战略眼光。甚至超越了曾国藩。2.出兵攻太平、和捻军的时候,意见不统一,曾觉得李已经不是很听话了,结果还和左今亮一唱一和。政治派系矛盾激化。3.攻击金陵城,避重就轻,由曾的弟弟抢头功,后面的历史才有意思,李、左对此事都很不满,但是受节制于曾,而且后面曾国荃飞扬跋扈,差点丢命。这是家族势力和各自势力的对抗。
曾国藩与李鸿章既是师生关系,又属同僚关系。曾国藩生于一八一一年,李鸿章生于一八二三生,仅相差十二岁。只因曾国藩与李鸿章的父亲是同科进士,所以后来李鸿章投奔曾国藩做了其门生。后来李鸿章升职很快与曾国藩平级又成了同僚。两人都是洋务运动的提倡者人与参与者,合作大于分歧,在大是大非面前都能站在一起,师生情谊也不错,大的矛盾不多,最大的有如小三件。
一是祁门驻军事件:当湘军进攻太平军攻至安微祁门,曾国藩把湘军大本营进驻祁门,李鸿章认为祁门战略地位甚险,很容易遭受围攻,又很难固守,不宜把总部驻入。曾国藩固执已见,不讥讽说"谁胆小谁就离职好了。"李鸿章一怒之下真的离职不干走了。后来不幸被言中,祁门被围困,损失惨重,连曾国藩也差点自杀。事后曾国藩识到自己错误,又让人把李鸿章请了回去。
二是弹劾李元度,由于李元度在进攻捻军的问题上与曾国藩的意见不一致,曾国藩勃然大怒,
谢邀,曾、李师徒二人的三次冲突分别是:
1、太平天国时期的祁门驻守之争,李鸿章觉得祁门是绝地,一旦被围很可能姓名不保,但是曾老师不听劝,李鸿章背师而走。
2、有一定的争论。曾国藩剿捻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李鸿章却替代老师成为战场主帅,捡了落地桃子。但这一决定是否是师徒二人演得政治戏剧,后人不得而知。
3、津门教案。此时的曾国藩确实已经到了年老力衰的地步,在处理津门教案时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希望李鸿章出面主持大局。然而土地不愿接手,导致曾国藩含冤而终。
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个人的年龄差距只有12岁,曾国藩父亲与李鸿章是同科进士。李鸿章与曾国藩二人不仅是师生关系,也是同僚关系。二人都在清政府担任重要的官职,是晚清重臣。二人同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可见二人在都是认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思想较为先进。既然是同僚,二人在对待不同的事情的时候观点做法都会有差别,所以经常会有些摩擦。下面是最严重的三次冲突。
1.祁门驻军事件:当湘军进攻太平军攻至安微祁门,曾国藩把湘军大本营进驻祁门。当时李鸿章认为祁门战略地位甚险,既不易守也不易攻,若把总部驻入,可能会损耗大量兵力,祁门也不一定保得住。曾国藩固执已见,讥讽说"谁胆小谁就离职好了。"李鸿章一怒之下真的离职不干走了。后来不幸被言中,祁门被围困,损失惨重。曾国藩也感到非常后悔,又把李鸿章请了回来。
2.津门教案:津门教案简单来说就是在西方列强轻掠中国后,在信仰文化方面产生冲突,最后演变成的血案。具体内容大家可以自行搜索,这里就不详述了。当时清政府派曾国藩去,但当时的曾国藩身体每况愈下,而这个事件又十分棘手,他就希望这个事情可以由李鸿章接手,但李鸿章拒绝了他。曾国藩在处理这个事件的时候采取的是委曲求全的手段,激起了民愤。连他自己也感到愧疚。此事件过后,他调任两江总督,不久便撒手人寰。
3.李元度事件:曾国藩在靖港、九江和樟树镇败绩后的艰难岁月中,曾经得到李元度的有力支持。后来他也提拔了李元度任徽宁池太广道,领兵驻防徽州。当太平军李侍贤部来攻时,李元度违反曾国藩坚壁自守的指令,漠视军纪,表现极度糟糕。曾国藩悔恨交加,决定弹劾他。但曾国藩此举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认为他忘恩负义。反对派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李鸿章。此事也使得二人之间的隔阂加深。
标签: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