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ysladmin 9 0

我们常说诗、词、歌、赋,请解释‘’赋‘’的含义?什么样的文体称之为赋?

诗词歌赋四种,前三种都是诗,只有赋是散文,有两种赋比较有代表性。

一般认为赋这一文体源自楚地诗歌。但其归类已经不在诗歌一类,而被分作散文。

我们常说的“赋比兴”中的“赋”,后来就成为了这种文体的代称,寓意为铺陈。汉大赋极尽铺陈之能事,篇幅极长,内容极丰。

关于汉字的研究报告五年级,-第1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像枚乘的《七发》,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来指陈楚太子的贪乐之病,不会直说病因,而是先从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事逐一展开论述,最终才去讲述主要目的——方士之术。

再比如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本来就是想说天子上林苑的壮阔,但是偏得先通过子虚先生和乌有先生论述齐楚的阔大,然后才通过亡是公这个人物来说主题。

汉大赋的铺陈可以想见,不管跑不跑题,反正怎么能铺陈怎么写,主要是气势。像江淹《别赋》就继承了这种写法,写别离那就要把能想到的别离种类全都写出来。

关于汉字的研究报告五年级,-第2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种小赋有两种,一是像张衡《归田赋》一类的小赋,篇制短小,形式多变,甚至有些像谜语一样;而另一是像曹植《洛神赋》一类的抒情赋,通过叙事来抒发特定的情感,篇幅随意,还有着铺陈的影子存在。

这一类小赋开始像韵文靠拢,直接启发的是南北朝时期的骈文,已经逐渐地展现出脱离散文的趋势,

抒情小赋在东汉十分流行,是对铺陈大赋的一次革新,反映地是文体越来越务实的风气。

关于汉字的研究报告五年级,-第3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论是抒情小赋还是汉大赋,其实多多少少都会有铺陈的形式存在,还没有完摆脱这种风气。区别就是汉大赋往往使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来展现,比如上文提到的枚乘、司马相如的作品,苏轼《赤壁赋》也采用的这种形式。而抒情小赋主要靠骈句来营造气势。

文学作品,按照现代分类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四种题材。在这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样式。

赋,是自古以来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由其所作《赋篇》始得名,并对汉赋的兴起有一定影响。至汉代,则形成一种特定体制。其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讲究文彩。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虽要求押韵,但可以隔三、四句,甚至五、六句相押。又要求换韵,大体与内容段落相一致。"

汉代赋称为:古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形式成篇,韵散夹杂,并常喜用生僻文字。

六朝赋称为:俳赋,又称:骈赋。篇幅较短,讲求骈偶和用典。

唐宋时期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称为:律赋。格式要求较严格,对仗工整,平仄和谐,并且由考官出题限韵,字数也有限制,全文不得超过四百个字。

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影响所作之赋称为:文赋。句式参差,多以散代骈,押韵亦较为随便,比较注意行文的清新流畅,与散文更接近甚至相差区别不大。

赋,作为动词使用,常把写诗写词用一个赋字来表示,比如:赋诗一首,显示出吾乃一文化人,用语自然须高雅……

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也有许多使用"赋"这种写作方法并留下了千年杰作。如: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除以《史记后传》、《汉书》等著作闻名,又善作赋,留有《两都赋》等。又如三国时期的曹植,少时以七步诗展示其才华,更有巜洛神赋》、《迁都赋》等著名于世。再如南朝(宋、齐、梁)文学家江淹,其诗作虽无艺术独创性,但长于抒情小赋,尤以《别赋》、《恨赋》等最为著名。或如北宋文学家苏轼(即苏东坡),其散文、诗词、书画都有极高的成就,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其作《前赤壁赋》尤为传世名作。

不过进入二十一世纪,用这些古诗体写作的是越来越少,当今诗坛,称霸的多是一些不知为何物的也算是"诗"的文字倒是越来越多……

文心雕龙里有关于赋这种体裁的详尽解释,我把译文部分复制过来,供大家参考:

在《诗经》中讲到的“六义”,第二项就是“赋”。所谓“赋”,就是铺陈的意思。铺陈文采,为的是描绘事物,抒写情志。当年邵公说过:“各级官吏们献诗,主管教化的人进箴。”《毛传》说:“登到高处能赋诗的人可以做大夫。”由此可见,《诗序》同为六体之一,《国语》、《毛传》不同于《诗经》而为另一种文体。不过总起来看,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所以刘向说:“赋不能歌唱,只能朗诵。”班固说:“赋是《诗经》的一个支派。”又如郑庄公赋《大隧》,晋国士蔿赋《狐裘》,篇幅很短,却都是自己作的,这种作品虽然接近后代所说的“赋”,可是还没有成熟。后来屈原创作《离骚》,才开始完成了赋的形式。所以,赋是起源干《诗经》,而发展于《楚辞》。接着就有荀况的《礼》、《智》,以及宋玉的《风》、《钓》,才正式给这种作品以“赋”的名称,它就和诗的形式分开了。“赋”本来是“六义”的一部分,现在却壮大起来。于是,作者常常从两人的对话来做导引,极力从描写事物的声音状貌来追求文采。这是赋和诗分开而独自发展的开始。

略做补充:赋到汉朝的时候发展到高峰,所谓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说的是各个朝代,各种文体的文学成就。

谢邀。

请解释‘’赋‘’的含义?什么样的文体称之为赋?

春秋晚期,南方出现了《楚辞》,而中原北方则出现了另外一种韵文。它交叉使用《诗经》的四言和先秦散文的散句,比《诗经》要灵活,又比《楚辞》规整。这种新文体采用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赋比兴”中的“赋”。开始的时候文章不长,称为“短赋”。

写“赋”应是从荀子始。荀子既是散文家,又是开宗立派的儒学大家,在写散文的时候结合《诗经》四言写法,开创了这种新文体。

而真正给这种问题冠以“赋”名的是司马迁,他发现这种文体和南方楚辞都不能用“诗”来指代,会产生混淆,就统一命名为“赋”。班固进一步把《楚辞》剔出来,把屈原的“骚赋”称为“楚辞”。我们会经常看到赋、词、辞赋、骚赋、短赋等多种称谓,都是指代这种文体,也各有微妙不同。

真正开始以“赋”自称的是司马相如,他的《上林赋》,《子虚赋》都是直接称赋了。

西汉时期,大赋发展到了极致,以儒家经学为底蕴,篇章伟岸,气势磅礴,既有思辨性,又有讽喻力。进入东汉,经学衰落,大赋凋零,从关注时政转向了个人情怀的抒情,转而在文辞上花功夫,所以“赋”比诗更早地滑入华靡而空洞的泥沼。

东晋南北朝,赋体在形式上和当时的齐梁体诗歌相融合,产生了“骈赋”。形式上更加整饬,尤其讲究四六句,并且的对偶联排的四六句。在那个时代,文人不会写诗没问题,但是你如果“不知四六”,那就没有晋身的机会。

骈赋强化了文句的音乐性,催生了“对仗”这种手法。它间接地促成了唐格律诗的平仄韵律和对仗的形成。律诗何以为律诗?平仄韵律,颈联对仗为律诗。

有研究认为汉字85%是会意字,多有表音字根,这种字如何界定?

这是关于形声会意字或者声兼意的问题。

许叔重早就有“亦声”的例,段玉裁说:“亦声者,会意而兼形声也。”

有些形声字的声旁是有意义的。

比如:

驷:一车所套的四匹马

牭:四岁牛。

菜:为人所采食的草类植物。

驷:一车所套的四匹马

鳊(bian):一种身体很扁的鱼。

辆:车的单位,因古代的车用两轮得名。

首先,这个问题是不正确的。

关于汉字造字法,从汉朝以来相沿有“六书”的说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转注和假借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现行汉字最多的是形声字,形声字由形符与声符两部分构成,形符表意,声符表音。《说文解字》形声字占所收汉字9353个字的80%以上,清代《康熙字典》形声字占90%。

形声字有很大的造字优势。像元素周期表上的有些金属元素大部分都是由音译造的字。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


回答该提问之前,先说人类的进化与思维过程::

1、人的思维是由活动与生存的低级智能逐渐进化成高级智慧的。

2、先自刻画符号、结绳记事等智慧思维的运用;再到以刻、画、写“图形文”固定记录人类共知物。

3、用“图形文”记录共知物和新发现物质现象规律后,又开始了创造物与事的结合意“字”,再就是由一个表物“文”+ 会意符号“文”组成指事“字”。

4、由于人的生活活动与大脑越来越发达,跟着创造出了更加有智慧的表音字;成为集表形、会意、形声的较先进的文字。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人类对客观事物尚缺乏科学认知和逻辑思维,文字本质粗糙。所以,从甲骨文、金文、到大小篆,只能划分为文字的初级文明阶段。此历史阶段不能说它是“汉字”!

5、汉朝以后的至今在用的繁体“正字”和“简化字”,统称为“汉字”。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与缺乏科学知识的客观认知,我们的在用汉字还有很多不科学、不符合客事物的本质构造问题;还仍有表形意音繁、杂、乱和无整体系统规律的千古沉重病患存在!

6、在用汉字除对《语文》学科外,它对其它: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学科有无形无影的制约影响及损害力。

为了解决这一千古最沉重病患,早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钱玄同、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提出了文字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简化汉字的工作时间仓促,国家也缺乏这一方面的顶尖专家,也就是说:在用简化字未达到最理想结果。

标签: 关于汉字的研究报告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