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升气质和学识应该看哪些书?
读哪些书,这个问题好解决。清末张之洞给他的学生们写过一本书叫《书目问答》。看书名就知道是关于书籍的检索简介类书。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一是,给他的学生们之一条读书的门路,解决从何入手的问题。先了解一个概况,从古至今都有哪些好书。其二目的是,让学生们学会选择,书都是好书,但不是所有都需要读, 每个人的兴趣也都不同,要知道怎么选。目的三就是,他希望通过这本书给学生们提供帮助,他把从古到今的书,分门别类,并加了很多注解。
中国现代汉语的奠基人王力先生,也讲过关于读书的问题。他从方法论上讲过两点。 读书要“由博返约”,这是什么意思呢?读书如果你是研究历史的,或者更细一点是明朝历史,那么你不能只读自己研究领域的书籍,还要做到博,文学,其他朝代历史都要读,这样才不会知识面变窄,读多了,还要由博而专,这样的博览群书才能做好学问。
另一方面他说了“厚今薄古”。这又是什么意思?书在每个时代都是无穷无尽的,也是读不完的,但是我们可以去挑选,当代人读过的书,已经对前人加以总结了,读当代也包括了古代,那就够了,当然前提是这是一本好书。这一点跟张之洞在《书目问答》中提及的观点也是一致的。今人总结前人,胜于前人那么我们就去阅读今人的成果就行。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肯定是没错的。读什么书看个人。不过可是看看《书目问答》至少在想认真有计划的读书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别人的经验总结也是好的。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版权作品,认识民俗君请加微信:beijingminsu
虽然现代医疗技术可以美化外表,但无法改变人的气质。而气质才是让人赞叹的真正的美!外在的样貌是无法影响整个人的气质美。
气质美如何而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一定会提升一个人的涵养和内在。从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各个方面都有明显改变。
气质虽然有时代特点,但是中国传统美德是一直被认同的。所以个人觉得,传统人格教育的书籍除去已经被时代摒弃的东西是必须读的。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等,这些是中国人人格教育的第一课。
腹有诗书气自华。
啃一啃《论语》《孟子》《庄子》《史记》《诗经》;
多读一读唐诗、宋词;
看一下《古文观止》顺便了解一下历史背景;
看一看《三言二拍》《聊斋》《四大名著》等。
当然,以上全部看古文版的,不要看白话翻译,看白话翻译就没意思了。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了那么多古文,气质上你肯定有所改变了。不单单气质上,说起话来都可以引经据典了,尤其那些朗朗上口的诗词,古代的历史故事,都会让你思如泉涌。
中国人还是要看古文,古文才是精华。
近现代的,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值得看一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值得看一看。
国外的小说,除了童话故事,我接触的不多。不过《一千零一夜》值得看。日本的《源氏物语》闲着无聊可以看看。
别看坏书就行。
其实读书了解的是社会,扩展的是知识面、视野,增加的是文化,了解的东西多了,人就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尤其人文学科,浩如烟海的文化面前,我们不过是一粒微尘,普通人得知万一就倍感厚重,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对周遭万物有种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尊敬,所谓民胞物与,仁人恻隐,对理想和追求的认识清醒而执著,对抉择叨扰和困难逆境多了份清晰的认识和坚持,这样的人,或许就是有所谓的魅力和人格精神。
如若靠读一辆本书就能立竿见影,那恐怕不太可能。若靠读几本书就立即改变自己的人格魅力,而忽视了文化的提升,精神的纯洁,行为和思维模式的价值底色,是舍本逐末的功利主义太胜。读书是人生自我追求、修炼、提升的有意思的事,别想太多了。
不好意思,不请自来。
我觉得提升自身气质,不是通过读几本书就能做到的,更没有那本书是能教我们读完就气质提升的。读书应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类目慢慢拓展,一开始就读不感兴趣的读起来会很吃力,也很难坚持下去,和运用实践。
古语道:饱读诗书气自华。重点是“饱读”也就是尽量多的去读,只要有时间,就多去看书,可以涉及的面广一些,有些时候有些看似是闲书,但是也会对我们起到一些帮助。比如:读的书多了,涉及的知识储备多了,我们就可以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跟各行各业的交流沟通,能够谈吐有料自如,自然会受人欢迎,同样也可以提升自己自信心,有了自信心气质也会随之提升。当然这只是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学习的很多,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想说不要盲目去轻信几本书上的观点,应该博众家之长。
标签: 沉思录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