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儒释道对“悟”这一字都非常重视,你对“悟”字有什么比较深的体会?
悟分两个层次。第一是通过外在感官所得信息,综合这些信息而明白某个事情。儒释道所讲之悟是第二层次,是用心来感觉。心如池水,一般都会受七情六欲影响而不平静,因而所映之物不会清昕。所以,只有有心境超清超静,纯净透明状态下才会真正理解这个悟。
闹世藏幽享幽处清静,
俗界生雅得雅中妙趣。
妙在悟心
谢邀。悟=心+吾/语,我觉得“心语”贴切:万物欲以心语,似乎要外加“瞎子吃混沌心中有数”。古人用字简约,悟≈思考+揣摩+领略+吃透。我以为,悟的考证与诠释,悟=大学=大视角学习=格物致知+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大学》是悟的最佳选项。以下是精选,便于您收藏,赠人或馈子,我亦手留余香。
相传《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文中所引的康诰、帝典和大甲等文中的内容基本非用其本意,体现了先秦人引用他文时“断章取义”的特点。“大学”,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后人将《大学》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之道”的总纲,意思就是,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有关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是一步步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思想……思想端正了,才能完善自我修养;自我修养完善了,才能让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有序了,才能国家安定繁荣;推而广之,达到天下平定。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原文如下。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二章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第三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第六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第七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八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悟”就是明明白白我的心,王阳明说的吾心光明,心如明镜。儒家的悟讲的是反观内省,不断完善自我,也叫醒悟。道家讲的悟是悟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让人明白人和宇宙是一体的,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必须顺应天道,不然将受到规律的惩罚。《易经》中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德经》中讲,天道好还,天道无情,常与善人。佛家的悟是空,悟的是万法皆空,色空不二,烦恼即菩提,自觉觉他,自渡渡人,悟的是佛法无量无边!其实儒道释三家的悟都是一回事,无非是放下小我达到无我,把小爱变成大爱,放下自私自利,成就无私无我。
咬文嚼字谈谈“悟”。中文字有着不可思议内涵,既可以是象形,也可以是会意,还可以是谐音。那么“悟”是什么意思呢?简单一点就是吾心的意思,复杂起来说叫包罗万象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心之所在,金石为开,大到须弥藏芥子,小到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所谓大千世界,方寸能容,心界心境之大、小不可言尽啊!佛家四万八千法门,道家三千六百法门都是靠着悟性领悟到的,吾心之在何处即开了悟的意思,开悟之人全在于心在何处,自然就包罗万象。再从简单的意思去理解“悟”反倒是困难的一件事,吾心是什么呢?………心态?心情?心思?心理?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悟性的提高直到开悟是一件很痛苦、很困难的事,要反反复复去思考一些简单的事情、没什么意义的事情,所谓大道至简。我能够理解的层次上的“悟”就是……吾即吾心,吾心即吾。但愿对大家有帮助。🤔🤔
发现自己有以下缺点:胆怯;缺乏自信;逻辑思维能力弱;语言表达能力也弱,怎样去克服?
很不幸,这几个缺点我都占齐了。
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因为这些问题而苦恼,并且从少年时代就为摒弃这些缺点而努力,令人失望的是,这几乎成效不大,当然这其中最致命的就是胆怯和自卑。
我感觉这些缺点像是幼年和童年时期,一些糟糕的经历给我套上的紧箍,或者是那个时期恐怖的经历在我潜意识里附着的心魔与梦魇。
我严重缺乏自信,并且内心里胆怯至极。尽管我外表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粗糙的江湖豪客,但是我心里明白,其实我胆小如鼠。自信对于我来说更是奢侈品,从小到大,我似乎从来都没有过所谓的自信的感觉,自卑反倒是我日常的心态。
大学时我看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其中有一种说法我觉得似乎对于我来讲极其正确。这个说法是说:一个人幼年时期的经历往往会对其一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尤其其人的行为习惯和思考模式受影响最深。
我小时候经常受到街里大孩子的欺凌,而我又没有可以倚仗的人(我没有哥哥姐姐,而家里的大人在我每次受到欺负时又不给我帮助)。所以我每次受到欺负时除了心里对欺负我的人咒骂之外,并没有什么可靠的抵抗办法。那种惊恐而又无助的感觉一直徘徊在我的左右,这种负能量蓄积在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消失过,直到它们演变成更为消极的能量——胆怯。
胆怯这种心理状态影响了我三十多年,并且现在还在持续的影响着我。胆怯使我不敢面对别人那种否定的眼神和言语,它们能让我瞬间失去前进的勇气,我为此失去了很多。更可怕的是,胆怯这种心理有时会带来反向的破坏力,它会使我做出一种应激性的抵抗反应,我会丧失理智地对那些做出否定脸色的人展现出强烈的敌视行为甚至肢体动作。这种心理在工作中是极其失败的。
自卑往往是胆怯的孪生兄弟,它们都是脱胎于幼年的糟糕的经历。要想克服它们,实在是太难。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我仿佛已经被它们征服了,至少现在为止,我想不出什么可靠的克服胆怯与不自信的方法。除非哪天我按照自己的方式成功了,或许能略带自豪地告诉大家那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除了这两个,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我的硬伤,不过,我却觉得相对来说,通过读书和有意识的锻炼,这两种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这两点就加强锻炼吧!
胆怯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果比较明显的胆怯,可能就是心理障碍,不过这也不是严重问题,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人情的炼达,就会明显改观。
胆怯的直接表现就是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的(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就会恐惧,于是就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变得内敛,不敢主张,久而久之,就变得沉默一般,遇事后缩,,,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可以分为:擅长领域、挑战领域、劣势领域,有胆怯表现的,往往是擅长领域不主动做,担心做不好;挑战领域害怕自己不会做,一般多是放弃;而劣势领域,想都不敢想了。
因此,改变胆怯心理,可以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A、擅长领域一定要做;
B、挑战领域一定要尝试;
同时应对胆怯,还可以调整:
1、遇事积极,多想正面;
2、敢于表达,这是最大的调整;
3、敢于尝试解决问题;
大实话:克服缺点的唯一秘诀就是不断学习并且面对,重点是别怕丢人。
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会察觉到自己这样和那样的缺点,而所谓的“胆怯”“缺乏自信”“逻辑思维能力弱”“语言表达能力弱”这些基本都可以归为一个原因:“自己的肚子里的货不够”要想客服唯一的方案就是哪里不足,就去学,莫求速成,慢慢来。
就拿上台演讲这件事来说,很多人不敢上台演讲几乎就包含了以上所有的缺点,不少人感觉是性格问题,其实是能力问题。说直白一点,就是你上台不知道说什么,但是如果说给你稿子让你上台去念,那估计这些不敢上台的人至少有一半就敢上台了。而同样是上台演讲,你的自信和不自信之间的距离就是那薄薄的一张“演讲稿”。
然后,我们再来说这些事情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克服.注:学习和克服本质上是两件事情。
首先,就学习来说,胆怯,缺乏自信这些并不是什么能力,基本上你是没什么途径去学的,这要通过你的个人能力提升来自然实现,而逻辑思维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弱则是可以学习的。
就“逻辑思维”来说,很多人会错误地把它当做是一个思维层面的认知,会当做是一种思考方式。但是,我认为“逻辑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尊重客观事实并发现真相的能力,而不应该是你长期订阅“逻辑思维”,然后自己的思维就有逻辑了,你的逻辑思维应该来源于你对生活的认真观察,继而对其进行总结与分析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每天听个罗振宇的60秒。
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有逻辑的核心则在于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然后去至少思考两种答案。一种是尽可能地去寻求真的真相让自己知道,另一种则是尽可能去寻求大家想要看到的真相。因为,真的真相往往不是那么地吸引人,也不会让人感觉有逻辑,但是,大家想要看到的,自然会让人感觉有逻辑,这也是我经常对学员说,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思维逻辑,那就少听逻辑思维。
然后就是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这个其实就好说多了,要想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关键不再说多说,而在于多写,要先把自己想说的话,尽可能地用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然后再说,这样就会让你的表达更加完整,写得多了,说得多了,你自然就会表达了,毕竟,你的生活不会像电影一样,两个小时就一个人生,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五年如一日,你还真的没有那么多要表达的。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光学习是不够的,还有有一个考核机制,这个考核机制才是你掌握一项技能的关键,甚至可以说,没有考核的学习就是无用的。比如说,你学英语就要通过说话和做题来考核,不然,你学习的时间再长,都是没有用的,这也是很多人从初中学习英语到现在依然不会的原因。
标签: 读矛盾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