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杜审言的唐诗《渡湘江》?
杜甫曾说过: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暗指其祖父杜审言在诗文方面的成就。杜审言是唐高宗咸亨进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审言生性狂傲,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临死之时对着一帮诗友说: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确是历史上少见的狂人。
这首《渡湘江》是杜审言的代表作之一。我们看一下这首诗。
几个要注意的地方
1.对比
前两句今昔对比,园林胜赏不再,触目花鸟确是边愁。后两句人物衬比,人南窜、水北流,京国之人南下羡慕南水北流。
2.倒装
第一二句倒装,先看到花鸟徒生边愁,转而想起昔日园林游乐,更添一层落寞悲伤。
3.对仗
作为初唐宫体诗的奠基者之一的杜审言,最为著名的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那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可以说这句诗也成了他的标志性名作,不过,更为世人所关注的,是杜审言其人本身,他便是“诗圣”杜甫的祖父。《渡湘江》借春景之伤写逐客之悲,也是他笔下著名的一曲春日绝唱,全诗如下: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迟日园林悲昔游”,晴光历历,春日迟迟,回忆往日的旧游,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头。“今春花鸟作边愁”,眼下春日里这花香鸟啼,竟都似为远赴边陲之地渲染了哀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人世间最可叹可怜的,莫过于京城之人被流放到南荒,南辕北辙,相思无望,不像那湘江的水,还能一心向北奔流!人啊,就只能沉沉埋葬下北归的念想,满心惆怅地被禁锢在这南荒之地了。
原本,花、鸟、春都是令人喜悦之物,奈何诗人被贬南下,路经湘,眼看着江水北流、自己却要南往,心中如何不悲?越是繁华锦绣,越是绝望悲戚,这一手绝妙的景物反衬,也将此诗的感染力推上了高峰。正如北宋文学家司马光于《续诗话》里所言:“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可见,伤情的不是花鸟,花鸟无心,只是诗人自己际遇坎坷罢了。
明末清初文人唐汝询在《汇编唐诗十集》中更是将此诗盛赞为“初唐七绝之冠”,犹知这首诗在初唐时期七言绝句上的造诣之深。千古倏然,湘江一梦,如今江水仍在,却只余你我闲人捧着诗册隔空轻叹了。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
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
《渡湘江》
唐朝·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武后时官膳部员外郎,负才自傲,不可一世。后来唐中宗复位,清算与武后男宠张易之、张昌宗有关的人,他因与他们往来交通,被流放峰州(在今越南境内)。这首《渡湘江》即作于流放途中。
诗是因为作者即将渡过湘江南行这件事引起的。当时作者由长安一路行来,回想昔日饮宴游玩、诗酒流连之乐,怎能不留恋难舍;而此一去不知何日可以遇赦北归,前途又是多么渺茫。思前想后,只觉得满腹哀怨忧愁,无从排解,于是只有向诗中寻求寄托宣泄。这便是此诗的缘起,亦即作者创作灵感的来源。
一般人只是看表面,不看更深的地方,回答的答案都是百度一样精确的标准,没有自己的看法,说原创有些悬,杜审言的五律没得说,他更大的成就,是七言七律,七绝在他以前很少见,而且影响也不是很大,从他开始写之后,人们立刻发现七言比五言表达的东西更多,而且更细腻,虽然他只留下几首七绝,一首七律,不能代表他就写了这么多。或许是失传了一些也说不定。他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为七绝之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他融合了上官体跟初唐四杰的风格,加入陈子昂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也因为这样,他敢笑傲天下的说,他是唐诗第一人,虽然有些吹牛,但也说明他绝对是个厉害的人物,我们看事情要两面去看,不能单纯的看一点,原创不是照办加图片,要有自己的想法,学习古诗不是背诵是领悟其中精华。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一一“迟日”即春日。昔日园林春游,景色何等怡人,今日想起悲从中来。而眼前的春天,花开放、鸟鸣叫也都化作去往边地的哀愁。
前句写昔,后句写今 。
昔日游春是快乐的,今日想起是悲伤的,首句暗含昔日乐景与今日悲情的对比。
二句今春花开鸟鸣,本应是乐景,却“作边愁”,这是用乐景衬哀情。
一二两句跨越今昔,寓悲愁之情于春景之中,情景交融。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一一一个“窜”字表明了作者被南下也就是流放的事实。只可怜本是京城人却因被流放而南去,不像眼前的湘江水自然而然地流向北方。
诗的第三句交代了“悲”“愁”的缘由,塑造了诗人自己顾影自怜、孤独失意的形象。
四句承“人南窜”,转而折向“水北流”。一南一北,南北对比,相行渐远。诗人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眼前流淌的不是江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悲愁。这悲愁是被贬之悲愁、是思念京城故地人生失意之悲愁。诗歌以江水作结,意蕴悠远。
标签: 渡汉江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