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人年轻时关系一般,到老了亲近了?
年轻时,更多的人都把精力放在了奋斗拼搏上、放在追逐梦想上了。对于关系的营造、感情的培养无意识或不重视。
老了的时候,历经了沧桑,穿越了风雨,对于人生的梦想、拼搏奋斗看的淡了。心灵趋于平静,人生感悟更多的是感恩、宽容和对生命的珍惜,是对情感友谊的敬重!
因此,年轻时虽然关系一般,但年老时更加亲近!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人年轻时关系一般,到老了反而亲近了。
我以为:
一是年轻时大家都忙。忙工作,忙事业,忙家庭。没有那么多的闲暇去进一步深交。
二是年轻时,由于专业不对口,地位又平平,深交吧,对自己的专业、事业等没有多少帮助。
三是,竞争对手。大家都想进步,可僧多粥少,到时,让,还是争。不好处,于是干脆平时就保持一般的关系吧。到时好说话。
到老了,不争不比了。结束了在同一利益下的竞争关系。老了聚在一起,就是聊聊天、散散心。何况 大家还是年轻时就相互了解,知根知底的。
于是,在无厉害冲突的背景下,年轻时关系一般的人 到老了反而亲近起来。
年轻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别人的意见听不进去,都不懂得忍让,风风雨雨几十年后,性格磨合了,也彼此了解了,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性格温和,也懂珍惜,更加明白少年夫妻老来伴,两个人变成一个同步的生命,又能相伴到来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所以关糸会更好!
人老了之后会缺少一种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加,身边和自已有关系的同龄人可能在减少,这反而给了人一种对过去恩怨得释怀。
也可能是年龄大了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不再那么重要了。
年轻时争强好胜,容易有矛盾,老了变得柔和宽容,能相互谅解,而且乐意跟同龄人(尤其是以前有过交集的人)交流,特别有共同语言,所以就会越来越亲近。
视频加载中...黄永玉在表叔沈从文的墓碑上写了什么字?
黄永玉的题辞并不是刻在沈从文的墓碑上,而是在墓地不远处的一块石碑上,碑文为:“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十四岁时加入湘西当地的一支队伍,随部队在沅陵、芷江等地驻防。后又加入陈渠珍的部队担任司书、书记等职,直到1922年才离开部队,去北京求学。这些年在地方上的军旅生涯,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其写作的重要素材。沈从文的《从文自传》中对这段生活有详细记录。
沈从文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归葬故乡,其墓地不占农田,不破坏道路,也不立碑。墓地位于凤凰城外沱江边的听涛山。取代墓碑的,是一块天然五彩石,正面刻有沈从文自己的一段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这段话来自沈从文《抽象的抒情》一文,意为从个体出发,可以理解抽象的“我”和抽象的“人”。背面是其妻妹张充和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是一幅嵌字联,四句话的第一个字连起来便是“从文让人”,是对沈从文其文其人的评价。沈从文性格温和,骨子里却有湘人的倔强。黄永玉曾引钱钟书的说法,称沈从文总是微微笑,很温和的样子,可他不愿意做的事,你拿枪指着他他也不愿去做。其对自己独特文学理想的坚持正是这种倔强的最佳证明。
(沈从文与黄永玉)
标签: 亦慈亦让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