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吃粽子?而不是吃别的?
谢谢邀请!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本文原创】
七言绝句 《祭屈原》
汨罗江中清流急,楚民江里投粽子,
千年遗爱敢忘记?年年端午英雄祀。
如果说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倒不如说端午节为什么要绑粽子。
众所周知,光阴虽然已越二仟多年,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公元前230年前后的战国时期,兵强马🐴壮英勇善战的秦国军队,正在以狂风扫落叶不可阻挡之势,横扫中原六国,进行统一夏华的伟大历史使命。
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江南楚国的形势危如垒卵,楚怀王非但不听以屈原等主战派为首保家卫国的主张,并且不断排挤,解除主战派士大夫(朝中官员)的恶劣行径,终日花天酒地,‘’鸳歌燕舞‘’,终至忘国。伟大爱国诗人悲愤‘’问天‘’,无力回天,无力拯救天下楚民,心怀忘国之恨,毅然投入汨罗江身忘以报国。
根据史书记载,也许粽子离楚亡之前的四百年,是以寒食的形式出现,但自屈原投江后的二千多年间,我国华夏民族都是以绑粽子的礼物来祭祀民族英雄屈原的祭品,这应该是我们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抹不去的唯一的纪念民族英雄屈原的重要符号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你好,非常高兴为你解答问题,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是公历的6月7日,每到这个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为什么要吃粽子有很多版本的传说,比如古代“龙子节”、尧舜禹三代的兰浴避疫之俗、纪念春秋吴国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勾践水上操练水兵、纪念介子推等等。
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传说最多的版本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几千年前,屈原,楚国大夫,爱国诗人,着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名篇。因被陷害多次免职,最后眼看国家无望,悲愤自沉汨罗江。
屈原投入汨罗江自杀后,为了不让江中的鱼吃屈原的尸体,人们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几千年来就有了吃粽子这个端午节习俗。 屈原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存在我们心中,他崇高的爱国精神,伟大的人格,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不朽的诗篇也将千古传颂。
明天记得吃粽子哈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相关端午节的来历,在古时应该有二种版本。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俗习节日之一。依次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节。相关端午节的来历还得追朔到上古时代的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节在古时代还有别的许多名称,如端阳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自然的传统节日。而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而成。传说中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冲天,也代表着龙升天的日子,即《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皇既“得中”或“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得显扬。端午节的来源应该为古老的星象占卦文化而来,这其中还存在人文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內涵。因此,古时还有每年在汨罗河选出一对童男童女扎筏随流漂移以祭龙祖。此后人间啥不得孩子,别让龙皇食孩,乡亲们才裹了粽子拋入河中让龙祖得以裹腹。这种陋习应该到了战国时代,百姓竭力反对地主阶层的盘剥才废除了这种血性。
由于历史的演变,端午节从开始的扒龙舟与发展到食粽子形成了两大礼俗,至今不辍。
后来,到了战国时的楚国大夫屈原因爱国而不遇抱石投江,至此端午节的习俗才稳定发展到现在。而此后的版本自然就成了祭祀屈原礼俗,这一日,百姓为纪念屈原而纷纷向汩罗江投抛粽子来面怀屈原。
渔父和屈原最后一面:“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留下了终身最后的诗句。
也有一些地方为了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的说法。这一说法则流行于江浙吳越部族的龙腾图祭祀习俗,而江浙地去却视重夏五月初五为祛病防疫风尚,这一日被视之为“恶月、恶日”这就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产生了2种不同的意义。按北方人吃粽子的含意是纪念屈原说。而南方人吃粽子就有治病防病的作用。原来包粽子的芦叶,性清凉,可防上吐下泻和治疗吐血、衄血、肺痈、发背等症《本经逢源》。当然,吃粽子并不单一性的意思。这个季节最大的原因是农村正值莳秧忙季,为抢时节,通常农民都没有时间回家煮饭,于是带些粽子在田间裹腹。这才是留传下来吃粽子习俗的真正原因。
而当今的意义完全变成了美食的礼尚往来,花色也越来越多...
谢谢邀请!
关于端午节旳话题,我旳耳朵都快起茧子嘞,我说啥时候能否换个新话题聊聊?
今天将在头条问答里不厌其烦旳再次重诉一遍,五月初五是端阳节,是个让人难忘旳日子,是纪念我国伟大旳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之死之日。后人们为了缅怀屈原之死,而设立旳重要节日!
这一天,可以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当然你也可以不这么做,吃啥、喝啥、玩啥旳……主意自己拿,决定自己做!吃不吃旳、喝不喝旳、玩不玩旳……自己说旳算吧!
众所周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相信很多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在过这个节日,并且都知道端午节当天要吃粽子。但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端午节究竟是怎么来的,而且为什么是吃粽子而不是吃别的呢?那么接下来就听笔者娓娓道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比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更早,相传,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殒身,端午节便被染上了爱国主义的色彩,有了纪念的意味。并且这也成了目前流传最广泛的端午起源说,但实际上,端午节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夏商周三代时期的禊礼。
关于禊礼,《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男巫掌望祀望衍,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禊者,洁也。春者,蠢也,蠢蠢摇动也。就是说,禊礼就是在万物萌发生机的三月,人们会来到河边,用干净清澈的河水洗去一个冬天累积的尘垢和过往的积恶,从而让自己能在新的一年拥有一个洁净的躯体和清爽的精神,以此来获得福祉。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禊礼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固定的民俗活动——三月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中就有关于三月上巳盛况的记载:“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洁之矣。”可是,上述的上巳礼俗发生在仲春三月,那么它又是如何与时间在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扯上联系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古代的历法了,根据文献记载可知,最早在三月上巳进行禊礼的是郑国,郑国使用殷历,岁首在十二月;而关于楚国所用的历法,最可靠的一种说法是颛顼历,以冬十月为岁首。由此可知,楚国五月,是郑国三月。为何要提到楚国呢?因为在我们所熟知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中,屈原就是楚国人。关于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汩罗江的记载,最早应该是在南朝时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中:“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但实际上,吴均本是吴兴故鄣人,并未曾去过荆楚,他所著的书中关于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的内容实际上是来源于民间传说。
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说法便被广为流传。据传,屈原,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楚国大夫。于公元前340年遭受亡国之痛,相传,悲痛欲绝的屈原选择了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扔进了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大夫的尸体。人们看见了纷纷效仿,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至此以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就流传至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美食口味的追求,此后粽子的做法和其中所加入的食材也因地而异,但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是从不曾改变的。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之说,除了最为著名的纪念屈原说,比较著名的说法还有纪念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说:伍子胥本是楚国人,但他的父兄都被楚王杀了,于是他便弃暗投明,助吴伐楚。后来吴王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伍子胥建议夫差彻底消灭越国,未被采纳。吴国大臣伯嚭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结果夫差赐伍子胥宝剑要他自刎而死。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钱塘江。据说伍子胥含冤沉江后化为了“波神”,弄得江水汹涌激荡。人们为纪念这位忠臣,于是将端午节当成了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标签: 端午节粽子